关注“两会”热点话题之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稳增长做优增量再发力
内容导航:
现代化的生产线赋予汽车城更多科技基因(资料图片)
【热点关注】做好转型的“加减法”
过去的一年,我市在拼搏中奋力前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第三产业增加值643.6亿元,增长10.0%,超过二产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0亿元,增长12.2%,消费增长总体稳健;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57.0亿元,占全市比重8.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新常态下面临着新挑战,新常态下迸发出新思维。如何做好淘汰落后的“减法”?如何应对转型升级的“加法”?经济结构又将如何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企业声音】“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
目前,我市的非公企业在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由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起步低,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贸易型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高端人才匮乏,融资难融资贵,创新积极性不高等制约因素,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已面临被淘汰出局的严峻局势。
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成长的烦恼”自然不可避免,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就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一个课题。“单一类型的发展方式已不能为企业发展寻找新出路,结构调整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两会”现场,不少企业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代表委员评说】通过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转型、调整、机遇、挑战……这些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将伴随柳州走过2015年。在市政协委员、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刚看来,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定要持续走下去,让单一产业优势不断扩散发酵,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工业园区要利用好完备设施、优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务等,形成适宜工业企业成长的“温室效应”,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市人大代表、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福云说,在这个不进则退、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创新是企业飞速奔跑的利器。企业不一定非要做大,但一定要有做强的决心,而做强的关键则是产品要实现“自我制造”向“自我智造”的进化。“转型的确需要面临成长的痛苦,但让企业站在行业的制高点,赢得市场的主动权,那么创新则是必需品。”市人大代表、广西正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学云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筹措、土地的供应等,扎扎实实推进好项目建设,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