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每至隆冬,临近“两会”时,与家人、朋友聚会聊天,都能更多地听到关于柳州本地的话题。比如“我也准备去办个市民卡了,据说很方便!”“路口那里摆了两个垃圾箱,以后垃圾就扔那里。”“从火车站搭快速公交2号线是蛮快啊,就是难等。”他们都知道我是“潜伏”在他们身边的政协委员,有时也会对我说,“哎呀五星那里好难停车,你在会上提一提啊。”“前天你舅舅在河边散步,走一个小时找不到厕所,你们工作不到位哦。”每当听到这些,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我都将其归因为“两会”与老百姓越来越紧密的关联,这些话题,总令我顿生一种使命感并由此暗自喜悦。
在“两会”上,我常常会有来自两方面对比的感受。一方面,通过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等,能接触到许多关系到柳州发展的政策、方针,比如“西江经济带”“依法治市”等等,这些严谨而庄重的词汇语句,经由大会发布出来,有一种高大上的气质。而另一方面,在与委员们讨论时,大家往往用最质朴的语言、从那些最基层的事谈起,从在公园听山歌谈到扶持民族文化,从隔壁老李家孩子上学难谈到集团化办学,从路遇一个冒失电单车谈到建立健全电单车管理制度。委员们递交的提案,也有许多是源于身边的所见所闻,经过一番调研后形成的,这些声音与提案,则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息。
老百姓的生活是琐碎的,感受是具体的,米粉涨价太快、小区旁的垃圾站好臭、每天经过的那个路口红绿灯不合理,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一地鸡毛。而年度盛事“两会”,也从不曾在神坛上,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报告,其实那么贴近生活。我在外地上班的亲戚虽然不会说“高速经济”,可是他却每周搭乘高铁回柳与家人团聚;我做职业教育的朋友虽然不熟悉“产城融合”的概念,却刚刚在新区购置了一套房子准备搬迁入住。不关乎民生,何来顶层设计?只有最质朴的,才是最高尚的。所以,谁说不是衣食住行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单元呢?谁说高大上的火车头拉着的不是油盐柴米的车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