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走向“造血”
——“两会”热点话题之“精准脱贫”
内容导航:
【热点关注】
2016年,我市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15亿元,整合各部门资金27.17亿元,实施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十大行动”,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实现脱贫8万人,脱贫摘帽贫困村60个。用产业扶贫,以就业致富。去年,我市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果蔬、桑蚕、禽畜养殖等产业,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3.1万户15.2万人。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1.83万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8亿元。推进3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落实建设用地151公顷,实施扶贫搬迁21152人。
【百姓声音】
1月6日,我市2017年就业援助月正式启动,为全市的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者、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以及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失业人员提供劳动岗位。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李芸瑶就是闻讯而来找工作的人之一。她说,近几年市里每年都会组织好几次送岗位下乡、送技能下乡,她身边很多小伙伴都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爸妈,让家庭增收。她这次来就是为了找寻一份好工作,让远在山里的爸妈过上好日子,也让自己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精准扶贫,贵在一个“准”字。一年前,当太阳村镇老房村贫困户孙志忠成为柳南区南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结对子扶贫对象时,他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就连日常用水也无法保障。现在,南环街道摸准孙志忠的“穷根”,制定了一系列扶贫计划并落实后,他家不仅通了山泉水、看上了电视机,养殖业也逐渐红火起来,衍生出了精准扶贫的诸多“准度效应”。前一段时间,孙志忠引进了一批新鸡苗,逐渐从他人“输血”走向了自我“造血”。他说,新鸡入户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鸡群数量,更多的是对未来富裕生活的新希冀。
【两会声音】
市政协委员、水库移民局局长何顺斌认为,贫困的帽子要脱掉,就要针对贫困群众,采取多种方式的帮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仅要依靠政府,更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何顺斌说,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市的精准扶贫进展得还不错,但在融安、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某些地方似乎成了扶贫的“死角”。“交通快不起来,人民就富不起来。”他认为,要让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交通是必要条件,要尽快建设城际铁路,要尽快用公路将这些县区、村寨连接,让交通快起来,扶贫快起来,人们生活才会幸福起来。
市人大代表、柳南区委书记甘毅坚信,柳南区把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精准扶贫”和“两学一做”结合起来,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坚持用“八家工作法”,着力构建“你家底我清楚、你困难我资助、你致富我帮助、你发展我服务”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格局,一定可以实现“贫困意见有人听、困难有人帮、怨气有处诉、脱贫有人管”的扶贫工作新目标。甘毅认为,要全面脱贫摘帽就要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逐一排查,找出缺项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利用自身优势脱贫,实现从他人‘输血’到自我‘造血’是关键。”市政协委员、香港柳州同乡会会长李进认为,广西山美水美,旅游资源丰富。香港柳州同乡会在融水县进行调研时发现,老子山旅游景点丰富,如果投资开发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扶贫效果。因此,香港柳州同乡会呼吁一些名人捐了一笔钱,在老子山景区建了一个“三教文化”牌坊,就是想通过利用旅游资源,促进当地老百姓增收,开始自我“造血”,从而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