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关注柳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之路

念好“山水经” 打好“生态牌”

  • 2024-06-05   柳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刘心蕊 覃珩

内容导航:

天朗气清、山水秀丽,绿色低碳转型提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的龙城,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柳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练就了地表水水质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和龙城好“气质”。

柳州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在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成效,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品质提升

天蓝、水绿、土净、山青,柳州的美丽图景可观可感,柳州的生态保护“成绩单”也在不断刷新——

截至6月2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1%,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8.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8.9%,均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一湾碧水绕城而过,我市在守好“柳州蓝”的同时,更全力守护柳州水质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将水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及管理整体规划,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推进,逐步构建水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

为了呵护“母亲河”,我市制定实施《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守卫柳州水质金字招牌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柳州市2023年水质提升方案》等文件,生态、农业、水利、住建等相关部门扎实开展五项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并加大对水污染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和重点环节的监管。2023年,我市地表水水质再获全国第一,拿下“四连冠”;今年一季度地表水水质也为全国第一。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和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出台《柳州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标准化建设……柳州在追青逐绿的路上从未停步。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谋发展,更要谋持续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

我市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这个战略首选方向,加快推动汽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推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市从节能降碳、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着手,出台《柳州市降碳目标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并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和“无废城市”建设。截至2023年末,我市碳强度相比2020年累计下降19.16%。

向“新”而行,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低碳经济呈现出快速蓬勃发展的态势。汽车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推动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稳步推进;钢铁企业高附加值新品种不断出炉,柳钢集团中高端品种钢材占比提升;机械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柳工集团工程机械燃油产品全面切换“国四”排放标准;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在我市加快集聚、逐步壮大。

数据显示,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自治区级绿色园区3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次发现填补了无叶美冠兰在我市分布记录上的空白。”市林业和园林局专家说。在我市发现无叶美冠兰的踪迹,再次力证了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生态向好,万物繁茂,珍稀动植物的阵容在柳州不断扩大。如广西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陆续发现黑熊和水晶兰;熊猴、云豹“安家”柳州;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成为柳州“常客”。

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现身,离不开柳州多年的努力。我市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让元宝山冷杉、水松等一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其中,元宝山冷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已实现批量人工育苗。

此外,我市还以举办“山水绿都·花漾龙城”花事月历活动为契机,不断引进新的花卉品种,提升园林工人业务水平和城市绿化品质,助力我市公园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切实提高市民保护动物、爱护植物的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统计,全市植物资源共有5000余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流域现存鱼类172种。此外,我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