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让绿色从灰山“长”出来

我市探索治理模式形成经验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 2024-04-27   《柳州日报》   记者 刘心蕊

内容导航:

4月,位于城中区桂柳路的银花山草木葱茏。这座2002年关停的废弃矿山曾是一道白色的城市“伤疤”,矿区经过生态修复后,不仅成为我市城区东大门进出口的景观,还提升了静兰片区的生态功能、发展潜力和价值。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灰山复绿”工程,在废弃矿山治理模式上进行有益探索,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银花山作为我市第一座采用“厚层基材喷播植生以及V型板槽填土植生+后期养护修复技术”治理的矿山,治理成功后逐步推广到市区其他废弃矿山治理。我市现已完成市区的白面山、太子山、银仔山等15座废弃矿山治理,治理矿山面积163.36公顷,盘活土地面积99.36公顷。

在银花山下仰望,大家可以看到一层层阶梯状生长的植被附着在山体表面。“那一层层‘阶梯’采用的是V型板槽填土植生技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副科长黄海龙介绍,这种技术适用于边坡坡度较陡导致植物难以生长的情况,通过混凝土板与坡面形成“V”字形种植槽,在槽内填入土壤、种子等,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让绿色从灰白的山体表面“长”出来。

“对于坡度较缓的边坡,我们采用厚层基材工艺,使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固化剂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钉网处理后的岩面上,由于固化剂的黏结作用,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硬化体种植基质供植物生长,使植被免遭冲蚀。”黄海龙说。

对于不适宜绿化的岩面,会在部分区域采取岩面生态喷涂施工工艺,使原来灰白的裸露岩体恢复到自然色,并通过建立立体的植被养护系统,结合雨季培肥,经过两年左右的养护,提高植被成活率,最终实现植物的自然生长,取得良好的山体绿化效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覃融介绍,我市印发实施了《柳州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并已成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实行分区、分类、分阶段治理,统筹推进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加智能、减环节、乘效率、除风险”,我市还率先在全区创新打造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平台,运用实景三维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更好掌握项目情况,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

2023年,全市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18公顷。“柳州市城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有效扩大城市蓝绿空间”入选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的《2023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