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打开门,推开窗,人间好风光一览无余:
城中有山,山城相依;
水网交织,溪河棋布;
满目皆绿,如诗如画。
无论是久居龙城的市民,还是外地来柳的游客和宾朋,都会由衷地感叹:绿的感觉就两个字——舒服!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若是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面对环境污染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厂纷纷外迁,我市曾一度面临着要工业还是要生态的两难境地。
“要柳州也要柳钢!”市委、市政府下定了决心: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经济”的路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大,产业节能降耗和升级转型难度大,一直以来是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我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依靠创新驱动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具有“柳州特色”的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的绿色发展和快速增长。
累计投资约70亿元,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等5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抓污染治理,确保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如今的柳钢,生产与生态相得益彰,绿色发展正成为驱动增长、引领转型的新动能。“柳钢年产钢从100万吨发展到1250万吨,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柳钢总经理甘贵平说。
抓住“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机遇,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开始启动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并坚持高起点、高投入的发展理念,大力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努力探索以生态环保为标志的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016年10月27日,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一号机组顺利一次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两台机组全部投产后,意味着我市空气质量将稳步提升,节能减排效果更加明显,向“绿”而行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低碳基础建设,我市按照“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方式,组织冶金、化工、制糖等7个行业的24家企业、2个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推进行动,并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柳化、川东磷化工等6家企业成为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柳工成为国家工程机械再制造试点企业。目前,我市正加快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美好何止在城区,美丽乡村亦别有天地。自2013年启动“美丽柳州”乡村建设活动以来,我市盘活了绿水青山,释放了生态红利,生态旅游产业一路领跑,生态游、乡村游、养生游、文化游异军突起。在乡村,游山玩水,品农家菜,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一个个游客悠哉乐哉已成为我市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常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31.18万人次,同比增长21.28%;旅游总消费230.23亿元,同比增长27.19%。
得益于好山好水的滋养,我市生态精品农业大放异彩。融水香鸭、高山香糯、林下竹荪、深山香菇等,这些藏在深山里的优质农家产品备受市民追捧,并借助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
从零星出现农民网商,到成千上万农民拿起鼠标做网销;从首家“村淘”县级服务中心启用,到搭建起完善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从农产品一笔笔销售,到订单捆绑式输送……我市农村电商一路奔跑。尝到甜头的农民,从此在电商发展道路上一发不可收。目前,我市已有3个县和阿里巴巴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并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6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500个以上村级农村淘宝服务站,探索“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电商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