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今年底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超过64.8%

抓好“关键词” 做好“领头羊”

  • 2017-06-05   记者 梁莎莎 通讯员 黄涛

内容导航:

勇于担当、勇立潮头,从工业重镇迈向魅力之城,柳州有着“领头羊”的特质。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从全国46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中,选取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做法作为典型案例,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我市在此方面抓住“关键词”,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17年底,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4.8%2016年末为63.01%)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3%2016年末为49.32%)以上。

关键词一:要素集聚

——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围绕“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我市通过创新发展多层次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领域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设立基金、推进PPP项目、创新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强化金融资本要素集聚。以关注度较高的PPP项目为例,去年10月,西外环路和沙塘至沙埔道路改造工程一开标,便分别吸引了19家和13家社会资本参与竞标。据了解,官塘大桥、莲花大道、五岔路口改造工程等都是成功选取社会资本合作并开工建设的项目,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共赢”。

“今年我市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特色小镇等领域项目,力争年内落实社会资本100亿元。”这名负责人说,为拓宽城镇化资金渠道,我市还将发展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组织开展项目“投贷结合”试点,推动企业上市等。

关键词二:人口集聚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随着我市向快节奏、慢生活的理想城市迈进,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中,“慢生活”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也让许多“新柳州人”细细地品尝,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静谧和闲适。

深化户籍改革、推动住房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与人口聚集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确保了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让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创成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除了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过得好”,如何“可持续”也是一个问题。对此,今年我市将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启动柳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在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今年我市计划改造棚户区1万套,并在城区策划实施34个片区改造项目。

关键词三:创新机制

——加快综合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现由一枚行政审批专用章代替原35个部门的82枚行政审批印章;探索降低行政成本,推动“三级联动”促进社区服务创新;加快“多规合一”试点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及工作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改革路上,我市有着许多创新“秘诀”,让产、城、人融合愈发渐入佳境。

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百姓的福祉,但创新机制却永不止步。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制订并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细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保今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累计颁证(可发证)率达95%以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支持和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首次购房等。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