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防御、尽早发现、互相提醒、提前预警,不仅是柳江流域湘黔桂五市(州)全面提升柳江流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新举措,也是10月24日起正式启用的《柳江流域湘黔桂五市(州)灾害性天气联防合作备忘录》(下称《备忘录》)的实施目的。薄薄的四页纸,从共享机制、会商制度、监测预报、科研合作、实施细则等角度,对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提出具体而详实的工作。
抱团取暖建立横向合作机制
“极端性灾害天气日益频繁地向气象预警提出严峻挑战,五市(州)灾害性天气联防合作从最初酝酿、发出倡议到制定方案、启动会议等,只经历了数月时间,形成了天气系统上下游关键区跨省区联防协作机制。其中抱团合作的方式,虽然在区内甚至国内的气象系统中早有先河,但对柳州而言,却是首次,有助于提高预报预警的服务质量。”市气象局局长李家文介绍。
柳江干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境内,上游称都柳江,中游称融江,下游称柳江,河流跨越湘黔桂三省(区),流域面积582.7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柳江流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也呈增多趋势。其中我市与河池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怀化市地理位置相邻,在气象灾害类型上有共同的特点,经常遭受暴雨、强对流等气象灾害袭击。加强我市与柳江流域相邻各市(州)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气象灾害的监测及联防机制,对于提高区域内各市(州)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由市气象局、河池市气象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气象局、湖南省怀化市气象局五市(州)签订的《柳江流域湘黔桂五市(州)灾害性天气联防合作备忘录》,确定五市(州)对柳江流域暴雨、强对流、洪涝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联防机制与实施细则,强化了气象部门区域联防和会商的机制,在联防地区发现达到预警信号标准的灾害性天气时,能第一时间向即将受灾害影响的下游台站及时通报,加强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柳江流域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信息共享化解老天爷“坏脾气”
《备忘录》提示,联防范围包含我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柳江县和河池市的环江县、宜州市、罗 城县、南丹县、都安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独山县、三都县、荔波县,湖南省怀化市的通道县共13个分布于柳江流域湘黔桂五市(州)相关的县级台站。
市气象局副局长贾显锋回忆,以前灾害性天气若从区内城市逐步影响周边地市,同省(区)的气象人员数据共享,可通过电话或网络及时掌握,但遇到跨省(区)的柳江流域上游城市发生灾害性天气,往往要通过国家气象局发布信息后才知晓。且拿到手的气象资料会存在信息描述不具体、时间滞后造成资料不准确的弊端,加上跨省(区)气象工作人员仅靠电话沟通,还存在内容交代简单、不详细等缺陷。往往会影响我市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准确判断,延误最佳预报预警服务时间。
这样的经历,市人影办副主任、市气象局人影办主任朱斌工作中常遇到。他说,今年4月的一个夜晚,当时监控到有一团疑似强对流云向柳江方向移动,急需向河池市气象局确认,但连夜跨市交流,沟通多有不便。如今有了横向联防机制,今后相关工作会变得简单轻松。
《备忘录》规定,五市(州)将实现各方天气预报及气象要素实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等信息资料的适时共享,加强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洪涝灾害天气的监测。在暴雨、强对流、洪涝灾害天气来临前,各方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会商。发现灾害性天气第一时间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向即将受灾害天气影响的下游台站通报。
根据《备忘录》涉及的业务范围,贾显锋说道,贵广、南广等高铁的开通,加大了高铁沿线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依托《备忘录》,下一步市气象部门还能针对旅游、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向市民提供五市(州)的气象服务产品,个性化地服务、指导市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