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农田里的守望

——走进市农科所探访农作物科研

  • 2016-04-03   《柳州日报》   记者兰天、张威

内容导航:

    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出了嫩嫩的青苗,这是几年的心血啊!不容易!325日,在柳北区沙塘镇的市农科所,研究员黄斌和韦荣维笑容满面:“这一组秧苗生长表现不错,一些品种很适合在柳州推广。”

    水稻作物,外行人看来模样没啥差别,只有研究人员知道,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黄斌对记者说,水稻是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其品种也在不断地优化和更新当中,新品种推广种植前必须进行试种植,收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免得其“水土不服”。

    “每年稻种种植下去的时候,我们的科研工作就开始了。”黄斌在仔细查看了一组稻苗表面性状后对记者说,市农科所试种植了上百种水稻品种,其中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的水稻试种项目。每一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不同,这与气候、水土以及种植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有关系。要想使一个品种的水稻达到最优,需要对每一种因素进行对比试验,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在试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在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韦荣维说,去年11月,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他在查看水稻时发现,稻穗上出现了不少黑色的颗粒,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稻曲病。这种水稻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他们还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我市有部分农户种植的水稻也染上了这种稻曲病。

    虽然染病的水稻不多,但这种病有可能来年再次发生,并有大面积扩散的危险,要想出一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次试验,两人发现,这种水稻病在气温20摄氏度左右、空气湿度90%的条件下容易发生。知道了致病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就容易多了。他们找到了不少抗病的水稻品种,还总结出了防治稻曲病的办法,例如,在施肥时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谷粒等。最后他们把这些防治办法向农户推广,让农民能从容应对。

    科研就是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从3月播种开始,黄斌、韦荣维等水稻研究员每天都要进行田间试验,到年底撰写科研报告……每年都是这样。

    在市农科所,像他们这样默默辛勤工作的研究员还有很多,他们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了解,仅在粮食作物领域,近期由市农科所研究员撰写的《软米型优质香稻新品种柳丰香占的选能与应用》《高产稳产、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研究》分别获2015年度广西农科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一种水稻小材料育秧方法》和《一种黑糯稻的选育方法》正式申请发明专利……

    今年,市农科所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良种培育、疫病防控、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水稻、甘蔗、玉米等品种的选种繁育。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