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说明“善假于物”产生外作用力的重要性。
“十三五”发展,柳州怎么办?争取外力、用足外力、激活内力、内外用力!
在今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柳州要为广西的经济、为广西的工业、为广西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新厚望,更是新重托!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三大攻坚战,创建柳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柳州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柳州的新定位,更是新使命!
顶层设计、高层推动、上层扶持……国务院和自治区系列激励机制和政策犹如股股外力涌入柳州。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柳州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下,根据自治区“四个战略”“三大攻坚战”要求,开启新航程,迈向新征程。柳州以“三个年”为抓手,按照“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正以实干的韧劲、恢弘的勇气,掌舵沉稳裕如,奋力给新重托和新使命写出漂亮的答卷。
政策解码:借力生力迸发新动能
力于万物无穷尽,善掘力,借力生力,方显执行力。
一揽子“激励政策包”产生的外力就像一池活水,浇灌着柳州发展的内生动力。柳州发展不断释放的内生动力又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外力的涌入。借外力生内力、以内力引外力的柳州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
创新吸外力,创新生内力。“十二五”期间,创新这个“火车头”带动着柳州发展快跑。柳州人在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的外力作用下画出无数个“创新圈”,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成熟样本”铺展开来:在发展方式上,柳州用创新让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在供给侧改革上,柳州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升供给的有效率;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动力转换,打造产业供给升级版;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化解过剩产能;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在产业布局上,柳州科学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实施“人才回乡”工程,鼓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柳州人回家乡发展……
通过创新的驱动力,柳州走出了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15年,柳州汽车工业产值2082.6亿元、产量229.1万辆,城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达9.7%,排名由全国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
“十三五”期,柳州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将着力构建“一圈两核三片”工业产业布局。“一圈”即城市快环经济圈;“两核”即柳东国家级高新区、河西自治区级高新区;“三片”即城市的东、南、北三个方向的产业园区。
柳州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创新联盟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农民工创业园建设。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只要紧抓新机遇,用足新机遇,柳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成为“柳州字典”中的新名词。
基因解码:依势造势释放新红利
漫步在紫荆初蕊间 ,百姓笑靥如花:或潇洒不拘 ,怡然自得;或三五成群 ,欢乐自拍;或侧颜微笑,享乐其中……沉甸甸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充满龙城大地。
在全面推进“三大攻坚战”中 ,自治区赋予了柳州发展的新使命新定位。流淌着创新血脉 、 敢为人先的柳州依势造势,在此基础上迅速提出“三个年”活动(实体经济发展年 、重大项目建设年 、精准脱贫推进年) ,补齐短板 、增强后劲 、创新红利 ,让更多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过剩产能 、提升传统产业 ,2015年柳州抓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好优化服务的“加法”,突出实业“质优”和“量增”的乘法,让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去年 ,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达6.5亿元 ,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058亿元 ,增长15%;柳东新区成为广西首个产值超亿元开发区……新常态,呼唤大担当;谋高远 ,夯实发展“底盘”。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 ,升腾发展“大气场”,柳州项目建设同样跑出了“加速度”。2015年 ,我市获批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试点城市后 ,随即跟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重点推进“政策性贷款 、债券发行 、城镇化基金”三大抓手,引来资金“活水”激活 发展“春水”。今年 ,我市将实施重大项目458项 ,总投资3946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666亿元。这批项目涉及基础设施 、民生保障 、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领域 ,美丽柳州前景可期。
共享发展红利 ,关键在“精准”、重点在“全面”。去年 ,我市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以选派好“第一书记”为抓手,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实施产业扶贫 ,实现精准帮扶。截至今年2月 ,我市在扶贫工作中引进项目3550个 ,培育发展产业项目699个;修建硬化村屯道路2788.047公里 ,修建桥梁269座 ,帮扶修建饮水工程766处 ,解决67107户群众的饮水困难……“精准扶贫”诠释共享发展理念,百姓安居乐业“铺就”幸福之路。
千里之行 ,从一而始。只有抓住新优势 ,构筑新优势 ,迈向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释放出的更多共享红利,将成为“柳州品质”的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