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在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中发挥引擎作用

  • 2015-04-15   《柳州日报》   中共柳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内容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对广西发展赋予了最明确的新定位新使命。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镇和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努力在广西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中发挥引擎作用,既为国家、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又通过国家 、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促进自身发展。

    1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开放发展的新定位,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独特优势”,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    的独特优势;“两个战略机遇”,即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重角色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优势、机遇、定位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明晰。柳州要准确把握这三个层次要求,立足现有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明确自身角色,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主动融入广西全新的开放发展格局。

    发挥“一个独特优势”,挖掘通道经济效应。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北承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启海上丝绸之路,这种独特优势把广西推到了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最前沿。柳州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以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毗邻东盟的第一大工业城市,有着优良的区位和发达的信息、网络优势。柳州要充分发挥和不断构筑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重要枢纽优势,向北增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接度,向南加强与东盟各国产业合作,推动柳州站在广西开放发展的更前沿。

    把握“两个战略机遇”,深化双核驱动效应。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广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在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支撑引领广西加快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柳州是西江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必须义不容辞肩负起广西“双核驱动”的主引擎作用。要紧紧抓住“两个战略机遇”,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加大产业、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力度,在带动西江经济带区域各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链体系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使柳州在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紧扣“三重角色定位”,放大开放集聚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内国际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广西必须立足于国内西南中南地区这一战略支点,撬动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这一杠杆,全面开启面向世界开放的大门。柳州要围绕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主题,找准在广西“三重角色定位”中的精确坐标,突出有机衔接这一关键,重点做好开放和集聚两篇文章。既要着眼于提升区域互联互通、协调整合和外向型经济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枢纽,又要不断巩固强化区域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效应,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产业引擎。

    2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实业引擎

    实业是柳州的根本。柳州将全面实施“实业兴市”战略,着力打造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广西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中充分发挥实业引擎作用。

    打造集群发展、辐射力强的产业集聚地。构筑能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抢占产业链高端,是柳州充分发挥实业引擎作用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柳州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企业产品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升级转型步伐,已形成汽车、冶金、机械、化工等关联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420亿元,超过广西工业的15。下一步,柳州将继续扭住升级转型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促进汽车、钢铁、机械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布局工业机器人、3D打印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尽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力争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10%,打造面向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活力迸发、吸附力强的要素集聚地。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综合优势,有力吸纳集聚金融、科技以及人才等活跃要素,实现对区域内高端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柳州充分发挥实业引擎作用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柳州大力推动实施“引金入柳”工程,构建起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为柳州实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 ,全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4家 ,自治区级研发中心12家 ,企业技术中心三级金字塔型框架基本形成。下一步 ,柳州将着眼于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充分发挥产业高地和要素洼地的优势,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大幅提高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 、输出力和支配力 ,让柳州成为资本 、人才 、技术汇聚的主要洼地。

    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人口集聚地。加速区域人口的合理集聚 ,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关键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柳州始终致力于聚集人气 、做大城市 ,2014年 ,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80.0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1.06% ,产城融合发展快速推进 ,生态宜居环境日益显现。新常态下 ,“人”的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城镇化仍将是柳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下一步,柳州将以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 ,从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入手 ,全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产业链体系与城镇体系有机融合 ,进一步夯实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同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使柳州成为老百姓的安居之处 、乐业之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 ,市区常住人口达245万人 、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45平方公里。

    3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引擎

    开放是柳州的未来。柳州将继续全面实施“开放强柳”战略 ,构建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 、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促进各类区域发展要素的相互通联 、协调 、整合 ,在广西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中充分发挥开放引擎作用。

    构建互联互通、立体式的综合交通体系。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是建设开放引擎的硬件基础。柳州将继续强化交通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公路、水路 、铁路 、航空无缝衔接的多式一体化联运 ,形成通江达海 、联内接外 ,“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相贯通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要以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 会战为契机,大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 ,重点加快广西唯一的内河保税港区——柳州官塘物流港项目建设 ,实现公路 、铁路 、水路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 ,进一步形成连接大西南 、沟通珠三角、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航运枢纽。要大力推进柳州至肇庆 、柳州至韶关 、柳州至涪陵等多条铁路建设 ,全面打通连接大西南与粤港澳的铁路大通道,并由此推动形成粤桂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 ,真正把“一带一路”有机衔接起来 ,为柳州企业和产品进入中亚地区打开大门。要加快推进柳州机场改扩建工程 ,力争提升飞行区等级至4E,争取开通至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航线 ,依托区位 、产业 、交通优势与信息化建设 ,努力打造广西航空物流中心。

    构建面向国际、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建设开放枢纽的 活力之源。柳州将不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 ,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要大力推进加工贸易倍增计划 ,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把柳州的产业 、产品传导 、传递出去 ,切实加大对港澳 、东盟国家等传统市场的提升和对南亚、中亚 、南美 、拉美 、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扩大工程机械 、汽车 、钢材 、化肥等优势产品出口。要加快“走出去 、请进来”步伐 ,重点加快推动以柳工 、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为代表的一批强优企业向跨国公司迈进 ,加快推动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中欧产业园建设。要加强出口汽车及零部件质量安全示范区 、工程机械产品全球售后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广西汽车及零部件供应链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加快把柳州建设成为引领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构建协调联动、全方位的开放合作体系。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是建设开放引擎的重要支撑。柳州将通过开展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合作各方基础设施互通 、产业企业互融 、市场资源共享 、政策优化组合。要抓住多重叠加机遇 ,向东向南借助粤港澳台和东盟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 ,向西向北依托西南中南腹地主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充分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 ,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开发建设,不断拓展与泛珠三角 、西南中南地区及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要不断提升中国-东盟(柳州)汽车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让更多的客商走进柳州 、牵手柳州 、投资柳州 ,在全新的开放发展格局中实现互利共赢。(转载自414日《广西日报》)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