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2011年7月时任市委书记的陈刚检查创卫工作。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8年,2900多天,梦想成真。
昨日,柳州迎回了百姓翘首企盼的金灿灿牌匾——“国家卫生城市”。这块代表城市卫生管理工作最高荣誉的牌匾沉淀着柳州敢为人先、扎实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镌刻着成功的来之不易和从不放弃的深深印记,标志着柳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谋篇布局奏响“创卫为民”新乐曲
谋而后定,行且坚毅。
2007年,酝酿启动;2009年,写入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到重要议事日程;2015年1月,柳州入榜2012-2014国家卫生城市名单公示……在柳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纪事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我市创卫工作每一个前进脚步。
一言九鼎,有诺必践。8年里,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创卫工作,把创卫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市创卫指挥部,建立了“一把手抓创建”的领导机制,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创卫指挥部总指挥长,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班子领导和职能部门实行分片责任包干。同时,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四级管理机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爱国卫生组织网络。
8年里,面对困难,全城上下毫不退缩。各级领导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千头万绪的创卫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每个城区、每条街道、每个农贸市场、每个城中村全面压茬推进、不留死角。
过去8年,我市始终坚持“创卫为民、全民创卫、创卫惠民”的理念,大胆实践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创建之路:把创卫作为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将创卫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同向用力,做到标本兼治、长效规范。

图二:市委书记郑俊康在城中区牛车坪检查创卫工作。
真抓实干绘就“创卫惠民”新图景
乘着“圆梦专列”,迎着曙光实干,“创卫惠民”在全城人民的共同绘制下呈现了新图景。
回顾走过的两千多个日夜,从2013年4月通过国家暗访专家组的暗访,到2013年9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再到10个基本条件和各项工作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柳州的城市人居和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这些成绩,靠的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真抓实干。
我市在国内首创改制企业职工集中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累计投入101亿元,惠及职工家庭1.37万户,困难职工圆了安居梦,曾经的脏乱差小区变成现代宜居家园。从2008年起,实施企业退城进郊搬迁改造,推动工业集约集群发展,疏散和改造旧城,扭转“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工业分布格局。
最近5年,市政工程累计投入750亿元,对市区沿江两岸进行综合整治,建设5大污水收集系统 、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 建设 、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 、大型粪便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卫设施;在广西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大力推进绿色出行……
创卫惠民处处显现。我市在创卫过程中,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 、“五小行业”整治 、卫生文明建筑工地创建 、社区单位卫生管理和病媒生物防治水平提升等八大工程,建立起长效机制,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图三:市长肖文荪检查柳南区竹鹅村创卫工作。
奋发图强激起“全民创卫”新合力
十指握拳有力量。在奋发图强 、奋发有为 、奋斗不息中,“全民创卫”形成了经久不息的合力。
“用8年,举全城,地干净,可照镜。山清水秀是我家,龙城四季开鲜花,全民八年争创卫,风怕叶落小心刮。”自称农民词曲家的市民张久生昨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组图文词曲,欢庆创卫成功。这是我市全民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一个缩影。
创卫工作难点众多,而最难的是人们的意识转变。过去这8年时间,我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群众“当主人、唱主角”,充分激发市民群众的创建热情。也正是因为最广泛地发动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这场创卫战才赢得漂亮。
回眸创卫工作由“政府推动”向“群众自发”的逐步转变,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放眼全市,创卫工作处处闪现着创新:我市率先在广西建立“柳州是我家”城市管理公共微信平台,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在市(区)创卫办设立了市容环境卫生投诉举报电话,在“两报一台”(柳州日报 、柳州晚报 、柳州电视台)设立创卫问题曝光专栏,接受群众的投诉和监督。
放眼各个城区,处处涌动着全民参与创卫的热情:“社区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小手拉大手,共创卫生城”……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市民群众,携手建设健康文明新生活。

图四:市政协主席胡锦朝在超市检查创卫工作。
图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卓新检查柳北区跃进四区铁路棚户区创卫工作。
图六:驻柳部队官兵参与全市创卫活动。

图七: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全市创卫活动。(本文照片由市创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