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区经济注入灵魂
商以国为本,以三产为主导产业的城中区,围绕“商”字大做文章,从党建的高度引领辖区非公企业“换挡提速”。据初步测算,2014年城中区工业总产值达17.4亿元,增长达11.86%以上;三产营销总额78.25亿元,增长10.6%,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率高达90%以上……强劲的数据表明,赋予了党建灵魂的非公经济聚集发展正能量,为城中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核心力量。
在非公经济党建的顶层设计中,城中区突出抓住两个阵营的建设,即商圈党建和商会党建。
城中区率先成立广西第一个商圈党委——五星商圈联合党委,吸纳21家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城中区14条街的全部店商。在此之前,城中区就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格局,利用各家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企业原有党组织和党员的优势,开展党建服务活动。
“商圈党委成立后,我们商圈的商家就拧成了一股绳。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共创商机,一起向把五星商圈做大做强的目标努力。”作为商圈的一分子,市尚龙电器公司党总支书记张笃初说。
城中区商圈党建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商业事务服务、商务信息服务、党建文化宣传等平台,为商圈内企业解决融资、法律等各方面难题,同时提升商圈内经营者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城中区繁荣的现代服务业为非公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也为生存在这里的各个商会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舞台。
“我就是这条街上一家公司的普通员工,没想到有机会通过我们客家商会入党。”马鹿山饮食文化街客盈餐饮公司员工朱素芳一直梦想加入党组织。客家商会秘书长、支部书记古举桂听说会员单位有这样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后,主动联系朱素芳,支持、培养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在我们商会,像朱素芳这样主动找到我咨询入党情况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目前我们商会已有79名党员。”古举桂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组织成立以后,党员积极向上、沟通互动、先锋引领的新气象。
像客家商会这样党建引领示范的商会还有很多,温州商会就是其中一个。
“由于相关条件限制,我们的党员仅有6名,但温州商会党组织的战斗力丝毫不逊于别家。”温州商会会长郑国重介绍,为会员企业办实事、办好事是商会党支部的宗旨。一直以来,温州商会党支部不断加强对街道商会会员的服务;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积极组织会员开展有益活动,增加凝聚力和吸引力,无论是集体决策、捐资助学、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能力、有活力、有凝聚力的商会党支部都发挥出组织和表率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城中区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60个,涵盖74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其中单独建立党支部54家、联合党支部6家、党委2个、党总支2个,拥有党员589人。新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11个,党员63人。
“抓党建、促发展,使城中非公党建真正成为辖区企业发展最实的投入、最强的保障、最大的优势。”城中区委书记李梅认为,多年的持续创建,让城中区非公经济党建由企业边缘地带向核心地带逐步转变,成为引领城中区非公经济繁荣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