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82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6%
从小微型企业到龙头企业的跨越,从传统优势企业向高新科技企业的提质,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扩量升级,责无旁贷地挑起了柳州经济发展的重担,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据市非公办统计,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出2075.38亿元工业总产值。其中,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65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8%,实现总产值17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45.6%。全市非公经济提供税收1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1%,占全市税收的53.25%。
作为全市经济最为活跃的部分,数量增长快、自主创新强、品牌意识高已成为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去年,我市共有非公有制高新科技企业129家;非公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93个,比上年增长146%;进行新产品开发91项,比上年增长64%;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个,获得广西著名商标86个。分布于柳州经济各个领域的非公企业,为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创新驱动的进程中,非公企业直面转型升级挑战,推进结构调整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市骏信金属制品公司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引入自动化机械手取代了繁重的劳动,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骏信公司用“科技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启动了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让企业工业总产值迈上10亿元的台阶。
果断调整发展方式,不仅探寻出新的增长点,还有力地带动一大批非公企业的发展,为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重要作用。如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生产出的汽车电喷系统的核心部件——喷油器,每元产值可带动其相关产品八元的产值,且易形成电喷系统战略产业集群,将为柳州汽车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非公经济奋发有为。发展的背后,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政策服务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五堂联动强素质工程”,通过开办“柳州市民营企业创新升级研修班”和“三培养一建设”等品牌活动,全面提升我市非公人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创新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柳州市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补充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年”活动和举办全国首创的“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为全市非公经济培育了良好的发展沃土,构建起服务非公企业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市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今年将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环境。近日,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个文件,包括非公企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强优项目培育、产业科技提升、人才技术培养、财税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全市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提供“阳光雨露”,使之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滚滚巨浪。
上一篇: “水上公交巴士”今正式运营 || 下一篇: 我市部署今年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