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到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
“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引进人才、技术、资金,才能把柳州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格局。”1月16日,市委书记郑俊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柳州这些年来的发展遵循着开放的步伐,现在也必须对外开放,把柳州放到世界的发展格局去,柳州才能够茁壮成长起来。
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抉择。实业是支撑柳州发展的脊梁,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柳州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开放是加快柳州发展的动因,没有开放贯穿于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没有柳州的曾经辉煌和再度崛起。
获取外部资源:破解内生动力不足
“柳州没有优势,不沿海、不沿边,不是经济开放地区,没有什么特殊政策。那么作为一个内地的城市,柳州唯有开放再开放。”郑俊康在多种场合经常强调,实施改革开放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尽快将柳州打造成内陆城市开放高地,从而更快地获取外部资源,破解柳州内生动力不足的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联松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解释说,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柳州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近百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处处体现了开明开放包容的协作精神。
张联松认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建设内陆城市开放体系的要求,柳州开放体系建设内涵应包括: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深化利用外资战略;推动贸易、投资协调发展,引进新型商贸企业;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形成物流枢纽节点;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合作,建设各类开放平台。
融入区域体系:汲取更多产业转移
“在全球经济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是被明确称为‘世界工厂’的。而2009年后,我国相继取代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制造业紧跟其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从而中国成为了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市招商促进局局长叶枝柏说。
目前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的暂时困难,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再工业化”,引导制造业回归,但伴随着中国自身的工业化过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及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化,大量的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并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和中心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我市充分利用“柳州制造”“柳州创造”的优势,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产业转移的机遇,融入国际生产体系、区域产业体系和区域市场,特别是融入西江经济带区域市场,汲取珠江流域更多的产业转移资源,深化利用外资战略,完全有条件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要在全球化的大产业链重新布局中寻找机会,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名洋认为,柳州自古以来就有“桂中商埠”的美誉,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多,见的世面多,逐渐形成了不怕生、不欺生,开放包容的心态。
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中,柳州可以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外资布局特点,构建开放体系战略,利用好外资。
占据有利位置:为发展赢得先机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韦廷柒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对于柳州如何抓住这个法宝,韦廷柒认为,市委全会已经为“开放强柳”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牢牢把握当前开放主导的新特征,建设公平法治、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使柳州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通过开放,吸收具有区域市场资源整合能力的新型商业企业,吸收具有技术、业态、模式领先水平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吸引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服务业企业进入。
“广西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而广西最大的动力是开放。”市商务委党委书记唐万新说,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广西区域发展优势多次提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柳州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抢占了“天时”“地利”。同时,从广西来看,自治区启动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并提出“两个建成”奋斗目标,柳州为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人和”。所有这些,为柳州抢占有利位置及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赢得了先机。
上一篇: 今年市区元宵灯会设七个观赏点 || 下一篇: 我市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