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跑线上的历史抉择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1月3日,当时间翻开新的一页,人们刚刚踏上2014年的时代快车之际,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给柳州启动了新战略、部署了新任务、瞄准了新目标。
时代要求: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支点
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工业强市、富民兴柳”,到“实业兴市、开放强柳”,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抉择。
市咨询委主任、老领导蒋纯基指出,我市的发展与共和国历史发展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柳州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柳州工业奠基于民国,成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辉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开始二次创业、升级转型,成就了今日之工业名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柳州通过开放引进一批企业家,做活了汽车、机械制造等企业,推动柳州工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柳州也是通过开放,支持与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做大做强。柳州工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从“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的努力。
“柳州应成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支点。”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联松认为,从国际战略格局看,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端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呈现回流,中低端工业制造业有向东南亚国家逐步转移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两次表态要将广西建成中国中南西南的战略支点。柳州既是广西双卡位战略的关键支点之一,又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及产业分工发生深刻变化中的广东前沿阵地向西发展的首位承载地。历史性机遇摆在我们的面前,柳州不容错过。
历史选择:三个主战场共同发力
“当前,柳州城市重化产业集中度高,战略新兴产业动力弱,潜在风险大。”张联松认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汽车、冶金、机械一直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2013年,规模以上三大支柱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87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11.13亿元的73.6%。而柳州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间关联度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小,县域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
从贡献看,三大支柱产业支撑柳州经济历经了30年的辉煌,但由于我国制造业正从消费品制成品过剩向工业投资品过剩发展,钢铁、水泥等工业投资品由稀缺到过剩,柳州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增加。
然而,我市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服务业发展却落后于全国平均。2013年,我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2.3%和23.9%,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
“柳州工业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区前列,但仅有工业还不够,柳州还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应当成为实业兴市的产业主体。”市委书记郑俊康高屋建瓴地指出,柳州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能寄托于单一或少数重工业产业,柳州必须要通过二次创业实现产业的“第二次转型”。在当前自治区“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和“两个建成”目标新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三个主战场同时发力、共同发展。
未来希望:全面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实业兴市’,就是立足柳州现阶段市情实际,把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全面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提升。”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姚尹意认为,市委全会为我市未来发展指出了新希望,实业是构筑柳州发展新格局之本。
“‘实业兴市’不是否定工业在我市发展中的地位,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依然是强市之本,是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主要平台。”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名洋认为,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全面做强做优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三个主战场的实体产业,正逢其时。
为此,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应注意以优化整体产业结构为主线,逐步建成以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教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为支撑的“制造业服务中心”,以商贸经济、金融服务为依托的“桂中商埠金融服务中心”,以旅游、会展为主要内容的“会展旅游业服务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优势带动农村前进,通过农村繁荣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
上一篇: 出席自治区“两会”的柳州代表委员讨论侧记(上) || 下一篇: 我市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节日补助金及慰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