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探寻柳州转型发展背后的人才支撑力

  • 2013-11-18   《柳州日报》

内容导航:

——从“十雨九酸”到山清水秀

   编者按:日前,由中组部、《中国组织人事报》联合组成的“西部人才发展之路”人才工作宣传调研组,对我市近年来人才工作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市人才工作的做法和成效。《中国组织人事报》1115日据此刊发了题为《从“十雨九酸”到山清水秀——探索柳州转型发展背后的人才支撑力》的长篇通讯。以下全文转发。

   柳州,广西工业重镇之一。“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是十多年前柳州真实的写照。

   而今走进柳州,碧水盈盈,山清水秀。“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成为柳州新的时代标签。

   柳州的美丽蜕变,并非以放弃工业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柳州的工业越做越大:2002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2年跨过4000亿元大关。

   “从柳州制造到柳州智造,离不开创新力量的支撑,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工作支撑。”柳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伟说,“多年来,我们紧扣发展中心任务确定人才工作思路、部署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重大人才政策,给柳州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开放性引才体系——集聚高端人才突破创新短板

   吴东仪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今年她在柳州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暑假。生态宜居的环境,当地邀请她到柳州工作的热情,种种细节让她至今温暖。

   这是柳州人才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剪影。

当柳州吹响转型的号角,推动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嬗变,人才工作该如何为中心大局服务?

答案要从需求入手。“企业不强、技术不强和产品不强的背后,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创新能力不强。要突破创新短板,必须加快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农志光说。

   着眼于产业发展需要,柳州积极构建开放性引才体系,通过政府搭台助力企业引进,政策推动用人主体引进,做好服务保障各方引进,力促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速跑。

   为破解人才对柳州不了解的问题,2011年,柳州市启动“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每年组织200名左右全国重点高校的博士、硕士到柳州考察。前两次活动共有180名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柳州发展。

   而在我国装载机制造的标杆企业柳工集团,则有另外一个引才故事。

   欧洲对装载机的噪音要求苛刻,为打开欧洲市场,柳工聘请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季振林教授前来攻关,成功降低了噪音。“瑞典经销商开始还不相信我们能做到呢!”说起这些,柳工首席科学家初长祥颇为自豪。

   目前,与柳州合作的院士达到12位,引进的博士数量达到180多位,外国专家近200位,具有正高级职称人才达4500多人。

   这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近年来,柳州市制定出台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提出用人单位每引进1名紧缺专业人才,可享受市政府提供的20万元人才住房和安家补助奖励。每年一次性发给工业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4万元,并为紧缺人才解决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等后顾之忧。

   提升人才供给对应性——助力工业从平推向立体发展

   “老师好!老师早!”这句问候语,每天早上在柳州很多企业都能听到。

   柳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决定了对技能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为提升技能人才素质,近年来,柳州先后出台了“龙城蓝领”成长计划等一批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经费用于技能人才培训,并在企业推行导师带徒制,让企业技术能手与新员工进行协议培养,让大批技能人才水平得到较高提升。

   要做优存量,更要做大增量。“柳州转型的现实,决定了工业必须由过去的平推式发展转向立体式发展,也就是不能在一个扁平的技术层面上铺摊子,而应向各个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攀登。这就决定了技能人才应坚持多元方式,才能满足多元需求。”杜伟说。

   2008年,柳州市投资32.64亿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亩的柳州职教园,目前已有4所职业院校入驻。职教园坚持资源共享,动辄投资成百上千万的数控技术和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向所有入驻学校敞开大门,园区坚持与企业联合办学,着力提升人才供给的对应性,成为了技能人才输送的重要阵地。

   走进职教园内的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正在上操作课程:分拆的无数零部件摆地上,两个学生上阵,20多分钟后,这些零部件被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组合在一起——这是一台由柳工生产的小型叉车。

   学校负责人颇为骄傲地说:“我们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生们毕业后,将直接进入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马上就可以上手工作。”

   以用为本释放人才活力——让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茶树的修剪太低,会影响出芽的质量和茶叶的质量。修剪后要及时深翻施肥,加快新枝的萌发。”日前,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屯,柳州市农业推广站的茶叶专家张征现场手把手辅导茶农。老茶农石盛军茅塞顿开:“难怪我连秋茶都收不到了,原来修剪得太低。”

提高人才与发展的契合度,不仅要重视培养引进,更要重视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释放人才活力,柳州市近年来一方面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站、科技下乡等活动,大批人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

   另一方面,柳州市强化宣传引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推动用人单位敢为事业用人才,让人才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年轻人更喜欢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谋发展。”上汽通用五菱副总裁袁智军谈起人才工作,并未过多地抱怨环境等不利因素。他告诉记者,上汽通用五菱现有的中高级人才,绝大部分是自己培养的。

   该公司建立了系统的培训体系,并为员工提供了双通道发展路径:行政发展通道及特聘发展通道。员工可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兴趣选择相应的发展通道。公司制定了《员工职业发展(特聘)管理办法》,激励各类专业人才快速成长。人才活力的释放,让企业连续5年销量跨过百万大关。

   柳工、柳钢、金嗓子、两面针……近年来,柳州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柳州的面孔也变得越来越清新。可以预见,这种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会让柳州迈向更加坚实的未来。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