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整转型升级
【核心阅读】
“从昔日的‘酸雨之都’,到如今的‘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柳州已成为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范本。”这是5月5日由光明日报社与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柳州经验’”座谈会上,来自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对我市的一致评价。
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柳州工业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经验是专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一个钢铁、发电、石化、水泥、化工等号称“重污染行业”一应俱全的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怎样做到的?
工业调整布局企业退城进郊
【专家声音】“柳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念,坚持搬迁、改造、关闭和升级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特别是以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为资源禀赋欠缺城市发展 探索了一条新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新闻回放』柳州的工业城市文明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全国都小有名气。然而,柳州却又是典型的“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城市,在加快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的生态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被《人民日报》点名为中国四大酸雨之都。
【新闻解读】“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发展?”市委书记郑俊康说,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反思、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步推进,让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为此,我市先后对原市三柳化工厂、东风化工厂、锌品厂等污染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或搬迁,并加快推动企业退城进郊,将柳州卷烟厂、跃进化工厂、鱼峰啤酒厂、木材厂等一批企业相继实施搬迁改造。这几年来,全市拔掉27个烟筒,60家企业主动提出搬迁改造申请,目前大部分已全面完成搬迁,这不仅极大降低了市区工业密度,改善了中心市区人居环境,也加快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布局更科学、更合理。
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互动
【专家声音】“柳州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之间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着力推进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赵昌文『新闻回放』近年来,我市在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两大新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全力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由“354”向“543”转变,促进从“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再到“柳州智造”的转变。
【新闻解读】作为工业城市,我市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但传统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冶金、化工等企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且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值能耗较高。市工信委主任牛继昌说,我市主要是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传统产业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值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市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
边发展边治理还柳州一片蓝天
【专家声音】“柳州市工业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已经开始突破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边发展边治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存量累积和后续发展的环境代价,给工业城市一片蓝天,是值得推广的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富华『新闻回放』我市的生态宜居城市来之不易,在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柳州人也曾面临着要产值还是要环境、要柳钢还是要柳州的痛苦抉择。
说到底,就是冶金、化工等能源大户的污染问题,常为人所诟病。
【新闻解读】“工业是柳州的命脉和脊梁,作为广西最大企业的柳钢则是柳州的骄傲。那么,柳钢当然没有理由被柳州所抛弃。”柳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景理说,最近十多年来,柳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先后投入30多亿元推进环保建设,先后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机烟气脱硫、干熄焦、固体废渣处理等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废气、废渣等全部回收利用,实现了增钢不增污、增钢不增废的“绿色钢铁”目标。
柳化则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量,减少废物产生量,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柳州化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能成自豪地说,柳化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这些年累计投资达25亿元,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柳化减排指标还拿到国际市场进行“碳交易”,实现创汇2622万美元。
上一篇: 我市水源安全有了“保护神” || 下一篇: 我市严把质量关构建标准化食品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