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柳州经验”系列解读之一

  • 2013-05-22   《柳州日报》   记者 廖婧

内容导航:

——绿色崛起堪称范本

美丽柳州的河东市区一角。(日报记者 唐峰林摄)

   ■编者按:415日至17日,《光明日报》连续三天推出“美丽柳州”系列报道及评论文章,报道了工业柳州秉承“三个同步”发展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全面发展格局,实现了由“酸雨之都”向“宜居城市”的美丽蜕变。随后,光明日报社又与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柳州经验’”座谈会,并于515日整版刊发了他们的发言摘要。这组系列报道和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要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总结好“柳州经验”,深入探索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解读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核心阅读】

   什么是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柳州经验”?在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看来,“柳州经验”是因地制宜,根据地方资源禀赋经济状况,从复杂的发展局面中理出清晰的思路,做出超前的科学决策与实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赵昌文则认为,“柳州经验”是把握了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环境生活需求,“工业反哺了环境,环境支撑了工业发展”。

   其实,这些年来,无论是发展思维的超前,还是科学决策的实践,“柳州经验”正如市委书记郑俊康所指出的那样:就是“坚持‘三个同步’科学发展理念,走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郑俊康说,柳州以绿色润体,建工业生态,既把工业作为发展的命脉和脊梁,又把绿色生态作为滋润工业发展的重要给养。

   柳州抉择:绿水青山梦成真

   【新闻回放】柳州曾因工业的快速发展闻名全国。但由于对环境保护的忽视,柳州也曾被列为“四大酸雨区”之一。柳州人深刻体验到了生态恶化的切肤之痛。痛定思痛,柳州走上了酸雨治理、生态重建和探索新型工业化的漫长之路。尤其经过近几年的有益实践,柳州逐渐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形成了“三个同步”发展理念。近几年,柳州不断构建与工业发展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推动自身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转变。

   【新闻解读】现在的柳州早已不再去争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了。因为“工业城市山水最美,山水城市工业最强”的响亮名头说明了一切,而且经过多年的良性发展,柳州已经实现绿水青山梦。市委书记郑俊康在今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接受中央多家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走的是一条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握住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可失衡的天平两端,特别是将环境设定成为柳州城市发展蓝图、政府决策的思考原点,从而科学抉择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碧水蓝天的发展思路,实践也证明,柳州‘创新、绿色、循环、节约、开放’的生态工业之路走对了。”数据显示,1992年柳州工业总产值过100亿元,酸雨率为92.8%2006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酸雨率为52.4%2012年柳州工业产值3700亿元,酸雨率仅为1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13.5%。柳州工业产值和能耗的一升一降,是工业生态的最好注解。

   柳州行动:碧水蓝天入画来

   【新闻回放】这些年,柳州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先后投入500多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扭转了“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工业分布格局。坚持科学发展的路子,使柳州工业壮大了、经济发展了,城市的污染反而更少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2%,柳江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如今柳州已有望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桂冠。我们的实践充分说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天然对立,它们是可以共生共长,相得益彰的。

   【新闻解读】“工业健步如飞,环保如影随形。”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总结近几年柳州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时说,2007年,柳州“碧水蓝天”工程全面铺开,仅2009年就出台了20多项政策性节能减排文件和方案;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包括节能技改、污染物减排、建筑和科技节能减排示范等项目在内的“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和新能源对重点行业重点治理;市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对全市近3000家工业企业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层层签订节能减排责任状,关停或搬迁排污企业,一部分工厂实施技术改造,从而实现企业向空中、柳江排放污染物大幅度下降;政府累计投资50亿元,对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其中,对城市饮用水保护河段23公里内的34个排污口进行截流收集流;建设5大污水收集系统,管网长达163.97公里;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结束市区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通过加大工业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大部分工业废水实现了循环使用;园林、林业广泛植绿,让老百姓出门见绿……党政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今日柳州——一座五彩城市入画来:“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金光闪闪,美名远播。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