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我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政产学研篇

  • 2012-12-17   《柳州日报》

内容导航:

——握指成拳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这个成语,最能触动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的创新灵感。混凝土的“合成”两字,在他们心目中,其实是政产学研“合作成功”的缩写。

   鱼峰水泥的产学研创新,往往有感而“发”,且卓有成效。鱼峰水泥近期又与桂林理工大学进行“特性水泥”研发。此前,鱼峰水泥和桂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项目《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获得了2011年度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广西的零突破,被全国23个省(区)的300多家企业广泛应用。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消化利用工业废渣1亿多吨,节电约20亿千瓦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70多亿元,节能环保的社会效益更是令人欣慰。

   “有政产学研的聚合助力,专利发明的成果转化,就像获得了‘炼金术’。”在新近结束的首届广西发明展上,借助于政府搭建的平台,柳州双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经济效益明显的“耐磨滚筒”实用型专利,成功与南宁市瑞日德机电设备公司对接签约。

   像这样政产学研成功的“柳州故事”,新世纪以来,不胜枚举。

   很多人难以想到,柳州是个科技资源和基础条件并不占优的西部城市,却在科技创新的产学研成果转化上让竞争对手“临渊羡鱼”。

   从拼设备、拼人力、拼血汗的粗放发展,到拼智力、拼科技、拼创新、拼人才的集合跨越。我市政产学研的“握指成拳”,注重的是可持续的“渔场效应”,而非“一竿一钓”的初级技能。

   做大“钱袋子”,先锻“金链子”。由市科技局牵头,推动产、学、研的“抱团创新”,形成多元赢面的共同体。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企业,形成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战略伙伴。

   近年来,先后搭建起市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中国创新驿站柳州站,“柳州——上海技术转移项目视频对接平台”,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桑蚕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0多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我市产学研的集合创新,科技成果的转移流动,发挥了“点石成金”般的魔力,焕发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惊人能量。其中,我市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便是个中成功范例。联盟内不再单打独斗,成为攻克批量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团队,利益均享。

   整合创新关联起产业链的上下游,为推动我市汽车这一千亿元产业未来升级发展,形成了更大合力。“国家级创新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试点”的殊荣也实至名归。

   市委书记陈刚于十八大期间,在京接受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立足自主创新,致力政产学研。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再到‘柳州智造’转变,柳州的工业经济尝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甜头。今年,在全国汽车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柳州汽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突破重围,实现逆势发展。110月份,全市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5.1万辆和13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4%14.1%,产销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810.5个百分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作为主要动力,以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为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因素,为柳州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势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市长郑俊康深入我市企业调研时多次强调。

   上汽通用五菱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众多高校参与、院企分工合作的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一条龙体系;柳工集团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产品创新;欧维姆的研发立足于抢占行业技术“智”高点……有的放矢的产学研推进,充分体现了柳州人的“智”觉、“智”信。

   产学研转化收获的成果累累,在我市的老“智”号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其新产品产值率多保持在40%以上,新产品利润贡献率在60%以上。

   2011年我市的高新企业技工贸收入超过1200亿元,全区排名第一。柳东新区作为我市高新企业的集结地,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多家,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呈快速发展态势,成为广西成功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示范区,为我市“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厚聚勃发,夯实根基。

记者叶子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