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农村科学发展的“领路人”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机制创新,选派183名机关干部到183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市委书记陈刚在动员会上寄语:“当好科学发展的带头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矛盾纠纷的调解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党建工作的引路人。”带着市委书记的谆谆叮咛和殷切希望,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第一书记”们积极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想方设法办实事好事、夯实基础设施、培植产业发展,为贫困村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
●凝聚基层建设力量。
我市充分凝聚“千名干部驻村屯”活动的强大合力,将183个贫困村作为驻村工作的重头戏,大力整合部门资源和力量,合力推进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市四家班子领导、法院、检察院主要领导到“第一书记”所驻村开展“扶村培干联户”活动;实施千名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对口联系贫困县三年规划,分批次帮扶贫困县发展项目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重点向183个贫困村倾斜;开展“百企联百村、服务新农村”活动,优化村企配对,目前已有390多家非公企业与近400个村屯签订协议,实施项目300个,帮扶资金超过1.5亿元,捐赠资金700多万元。
●抓好基层党的建设。
结合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活动,“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的组织设置、领导班子、组织制度、经费场所保障、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照“创星升级”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确定要争创的类型、星级和品牌,制定切实可行的任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指导和督促驻村“两委”班子建设,健全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三会一课”等制度。(
今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公开承诺事项665件,走访农户14537户,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262件,协助183个村级党组织制定整改提高方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我市实施“千村建设大会战”,帮助农村按“六个一”(即一栋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杆国旗、一整套办公设施、一个宣传长廊)标准建立村级活动场所的时机,“第一书记”调查摸底,查实所驻村是否达到建设要求,未达到的及时进行“查遗补漏”,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引进项目改善驻村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共为各所驻村引进项目212个,引进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4697.24万元,落实修桥33座,修路228.25公里,兴修水利133.25公里,完成农村改水、改厕、绿化和美化工程392项,帮助114个村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在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过程中,“第一书记”以加快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任务,深入分析驻村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积极帮助本村制定发展规划,努力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群众增收、集体增收的路子。
今年以来,全市贫困村共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104个,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农户10209户,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就业5974人,全市农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7417元,同比增长17.12%。
市基层办和市扶贫办表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唯一出现过一次的“重中之重”,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分量。在十八大报告里,中央对贫困地区、对“三农”给予特别的关注,让“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扎根农村的信念更坚定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对“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管理,促进其作用的发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我市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将会变成现实。
上一篇: 陈刚郑俊康分别带头在柳江和柳城主会场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 || 下一篇: 我市荣获2011年度全区工业产业发展先进单位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