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我市汽车工业逆势飞扬系列报道之一:转方式

  • 2012-10-23   《柳州日报》   记者 谭彦斌

内容导航:

——由“量变”跃向“质变”

东风柳汽工人正在风行车生产线上忙碌。(日报记者 姜立 摄)

   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销增长数据显示,我市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我市汽车工业犹如一抹亮色,在全国车市“微增长”的淡色版图中,眼上镜——1月至9月累计产量126.6万辆,同比增长19.5%;销量125.96万辆,同比增长13.1%。到12月中下旬,全市历年汽车累计产量将突破1000万辆。

   在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回升不明显的背景下,柳州汽车工业发展依然实现了“逆势飞扬”,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专门作出批示:“这是几届区、市党委政府及四大班子的努力,也是转方式、调结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值得总结、创新、巩固、提高。”

   量变:积蓄转变能量

   916日,东风柳汽三基地总装车间,一辆辆风行系列车型新菱智、新景逸闪亮下线,一辆辆满载风行车的超长运输车鱼贯驶出厂门,运往全国各地。

   “东风柳汽这种产销持续旺盛的景象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正等出厂的运输车司机韦新福师傅告诉记者,今年风行车出车量很大,运输车司机们比以往忙多了,经常是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赶回来拉第二趟。“近几年柳州车产量越来越大,运输也越来越忙,现在我们运柳州汽车的,拉得多,跑得也多,让很多同行羡慕。”韦师傅说。

   在今年全国汽车整体“缓行”的路上,柳州汽车却逆风驰行,产销量不断增长。

   从第一辆汽车问世到年产1万辆,用了18年时间;从年产1万辆到年产10万辆,用了10年时间;而从年产10万辆到年产100万辆,仅仅用了12年时间。今年,柳州汽车产量可能突破180万辆。

   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重汽运力等整车生产厂的带动下,柳州汽车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今,我市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城市一起成为首批国内汽车年产量过百万辆的城市,柳州汽车产业也成为全市第一个、广西第二个千亿元产业。

   柳州汽车产量的历史变化,刻画出柳州汽车工业由小到大的发展模式,但基于品牌竞争力、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的明显差距,柳州汽车需要实现从大到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而柳州汽车工业,正以“量变”积蓄着“质变”发展方式的巨大能量。

   质变:走向现代特质

   如果说,柳州汽车生产过去是靠拼人力、拼时间、拼设备的话,那么,现在的柳州汽车正转向拼科技、拼智慧、拼品牌。

   我市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在各种危机影响下突出重围快速发展,实现逆势飞扬,靠的就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汽车企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升级,持续做大做强,效益和质量双提升。

   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了整车升级工程及零部件提升工程,推动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为代表的汽车企业从追求生产效率向追求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生产、研发和品牌环节并重转变,推动企业由规模生产型向规模生产型与技术优势型并重转型,逐步实现了汽车产业、汽车企业、汽车产品的全面升级。

   1016日,广西柳州汽车城,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新基地,一排现代化汽车生产厂房绵亘2.45公里,各大车间设备安装接近尾声……这里,将在1118日迎来广西和柳州汽车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时刻—年产40万辆整车基地竣工投产。而这一天,将完美呈现上汽通用五菱一个现代化汽车企业的特质,实现柳州汽车工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表示,年产40万辆整车新乘用车基地竣工投产后,企业后续产能将获得更有力的保障。可以说,柳州汽车产业将借助汽车城的建设,完成走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