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沙塘,培育了一种精神!”
何康(中)在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室旧址前讲述当年往事。
70年前油灯苦读,70年后春意满眼,“沙塘不仅培育学识,更培育了一种精神!”4月1日,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携夫人郁隽宁重游“战时农都”——位于柳北区沙塘镇的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时,感慨祖国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委书记陈刚表示:“今天听了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一位88岁的老人用清晰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和洋溢的激情,生动讲述的这一课。”今年88岁的何康1941年至1946年期间曾在广西大学农学院(市农科所的前身)农艺专业学习,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日下午,在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市领导陈刚、郑俊康、黄涛、陈鸿宁等的陪同下,何康高兴地重访旧地。
春光明媚,何康一进入农科所,就频频抱拳向列队欢迎的市农科所工作人员致谢。不用引导,他径直走到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室旧址,向自治区领导和市领导介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何康还走进试验室和大棚,查看现在市农科所的科研成果兰花育苗等。
市农科所创建于1926年11月26日,其前身是“柳江农林试验场”。其间名称、隶属关系多次变更,现分为市农科所、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抗战时期,广西大学农学院人才荟萃,成果卓著,走出了“三位部长、四位名人、五位院士”,被誉为“战时农都”。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台湾原农业行政长官李崇道,香港原农业署署长黄承达就读广西大学农学院时均曾在此地学习、实习等。至今,这段段佳话仍在传扬。
为欢迎何康的到来,市农科所举行了座谈会。一见到老同学莫兆增、苏维芳,何康立即走上去,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我父母,育我沙塘。”座谈会上,何康回忆了当年在此与同学排队借书、油灯伴读、教育与生产结合的往事。何康还讲述了1990年成功推动祖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农业部门行政长官在香港聚首,达成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议的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何康多次表示,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那时形成的勤学实干、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精神与信念让他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一点成就。他很高兴看到今天沙塘仍在为广西、中国的农业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很高兴看到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人杰地灵生态美”。
陈刚指出,柳州这些年工业、农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追溯成就取得的原因,离不开柳州的历史文化熏陶,离不开沙塘“战时农都”形成的精神。“柳州将把‘沙塘精神’发扬好,把柳州的各项事业建设好!”
上一篇: 今年我市重大项目名单出炉 || 下一篇: 解放思想以资源换产业加大投入以“三化”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