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视野共创双赢诉求
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一项重要活动———汽车产业论坛,昨日下午在柳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和东盟各国的嘉宾、汽车整车行业及零部件企业代表、媒体记者300多人参加论坛。
商务部原副部长刘向东,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贾成炳,商务部产业司副巡视员刘少军,国务院港澳办法律司司长黄柳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晓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支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李克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副局长宫起君,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黄焕升,柬埔寨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英洪,印度尼西亚工业部高新技术司西亚里夫·希达亚,老挝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潘坎·尹他波里,马来西亚雪隆机车及零件商会会长林为鹤,缅甸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吴敏隋,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代总领事赖淼粦,泰国罗勇府副府尹素披博·宗帕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华南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邬剑波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
市长郑俊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不断发展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最大自由贸易区。面对自贸区建成的机遇,柳州处于东盟经济圈与中国华南、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承东启西、辐射东盟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3年来,柳州对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速在40%以上,占全市出口额的44%以上,其中汽车及零部件、机械产品占出口的比重最大。
特别是广西正致力打造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广西柳州汽车城”,并将建成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汽车重要生产基地。凭借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产业基础,柳州已成为中国进入东盟汽车产品市场的“桥头堡”。
副市长陈杰主持论坛。
论坛上贤达齐聚,以战略性的高度、前瞻性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深入剖析中国“十二五”经济形势及汽 车产业发展现状、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市场发展,研究汽车安全技术,探讨中国-东盟汽车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解读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交流汽车产业跨国家(地区)合作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中国-东盟在汽车及零部件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创双赢的诉求。
本次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柳州市政府主办,广西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纵横》杂志社协办,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和柳州市政府承办,主题是“合作与共赢,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目的是通过论坛,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区)之间在汽车产业合作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区)间的贸易沟通和经济技术合作,也为柳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并以此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特色的论坛之一和永久性的中国-东盟汽车产业发展交流、合作的桥梁。
中国汽车,从柳州“开”向东盟
——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产业论坛精彩点击
12月8日,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产业论坛上群贤毕至,一场以“合作与共赢,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交流与探讨,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中国汽车,从柳州开辟出一条通向东盟的新路。
在这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晓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精辟地分析了中国“十二五”宏观形势和中国汽车产业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就汽车安全技术作了深入的探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相关官员介绍了本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产业政策;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代表国内企业作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东盟市场的经验交流和自主品牌开发面临发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中国-东盟在汽车及零部件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创双赢的诉求。
整个论坛紧扣汽车行业发展热点和趋势,围绕“合作与共赢”的主题,深入研讨如何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推向东盟市场,促进东盟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整车生产企业延伸配套等话题,解读中国-东盟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交流汽车产业跨国家(地区)合作的成果和经验,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人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王晓明
观点:“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既关系到内需增长又关系到结构调整,从单一产业来看,肩负重要使命。柳州汽车产业亦是如此。
王晓明认为,现在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尽管已经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但未来20年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可控发展的能力尚待提高,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汽车产业首当其冲。随着汽车保有规模扩大,带来的能源、环境和交通问题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汽车产业亟待转型提升,必须以结构调整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加快培育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构建更加和谐的汽车社会。
中国汽车新的市场在东盟,而柳州,凭借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已成为中国进入东盟汽车产品市场的“桥头堡”。
人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顾翔华
观点: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在柳州的汽车产业发展上表现尤为良好。
顾翔华表示,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70辆,与世界平均水平140辆相差很大。数据显示,超过一亿保有量的低速汽车、上路拖拉机和摩托车是潜在的汽车大市场,70%以上的私人购车者和第一次购买新车者说明中国仍是世界新增汽车需求最大的国家。东中西部的经济差别会产生发展波段效应,汽车发展的时间会持续很长;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和正在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总之,我国是内需主导的国家,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住和行的需求会维持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特有的。
柳州处于东盟经济圈与中国华南、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承东启西、辐射东盟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其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为汽车产业拓展国际国内合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物: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 李克强
观点:加快实现我国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的战略转变,在关键技术选择和突破上,坚持前瞻性、产业化、绿色化、立足国情四个发展原则。柳州作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国七大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发展智能汽车技术得天独厚。
李克强指出,发展我国智能汽车关键技术需要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需要交通、电子与汽车等大行业的合作,需要零部件和整车企业的合作,需要整个社会有一个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
首先推进自主式车辆安全驾驶辅助系统技术实用化及产业化,并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车路协同式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示范测试系统。同时推进智能汽车系统标准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车、路协同的智能汽车系统。关键是要大力推动骨干电子企业和国内几大汽车厂商联合与合作,促进汽车产业和交通、电子信息产业的相互融合。柳州要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汽车重要生产基地,发展智能汽车是未来必由之路。
人物: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副部长 措的·告闲(ChokedeeKaewsang)
观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东盟,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双边的汽车产业发展值得关注。
措的·告闲说,东盟汽车市场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汽车迅速成长为东盟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东盟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汽车产量占东南亚地区总产量的40%,是东盟各国中唯一在汽车产业中初具竞争力的国家。近几年泰国实施汽车出口导向政策,汽车产业竞争力与日俱增,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更为密切。
柳州作为中国距东盟最近的汽车生产基地,泰国和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首先就会与柳州合作。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让人十分期待。
人物:印度尼西亚汽车零部件商会会长 默罕默德(MohamadSiaffary)
观点:印尼汽车产业核心生产力不强,只能算汽车组装业,这决定了印尼必须通过东盟市场寻求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匹配合作。
默罕默德表示,印尼是东盟内仅次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汽车市场,但目前汽车拥有率只有1.43%左右,比中国还要低,和世界12%的平均汽车拥有率相比差距更大,属于汽车拥有率严重偏低的国家,而这点恰恰说明了印尼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印尼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行的是开放政策,这为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印尼市场打开了广阔的方便之门。印尼汽车产业没有自主品牌,没有研发投入,没有自有专利,可以说只能算是汽车组装业。柳州汽车十分成功的自主品牌能力和技术,正是印尼所缺的,印尼汽车和柳州汽车关于自主品牌的合作,将是十分深远的。
人物:马来西亚雪隆机车及零件商会会长 林为鹤
观点:金融危机对亚洲汽车市场的改变,使马来西亚汽车领域得到了新的释放。当面对汽车市场不断萎缩的局面时,马来西亚决定改变汽车行业的运作方式,利用外资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与中国柳州汽车产业的合作也必将得到释放。
林为鹤表示,2009年,马来西亚出台了包括许可证发放、关税、鼓励性措施、技术和环境、安全和标准,以及核准证制度等新汽车政策,意味着只要在产品和成本方面符合条件,都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准生产汽车。马来西亚汽车市场的潜在容量要大于泰国,这对世界汽车产业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当然也包括中国。
马来西亚华人占有相当部分,中国汽车的进入会让他们感到相当的亲和,这是马来西亚和中国合作最佳的基础。
柳州汽车产业对于马来西亚来说,更具诱惑力。
上一篇: 陈刚听取世界羽联超级赛总决赛筹备汇报 || 下一篇: 市委常委会议勉励柳州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