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汽车产业不断跨越带来龙城巨变
“车多了,城市道路拥挤了;人多了,城市人气更旺了。”这是近年来,柳州人的切身感受。汽车,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紧密相连,更成为柳州这个城市的一个符号。
从几十年前柳州人的“汽车梦”,到2009年柳州生产汽车超100万辆,成为中国第一个市区人均生产汽车一辆的城市,也是中国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再到如今正在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汽车使柳州做大了城市,聚集了人气,成为工业名城柳州的骄傲,让柳州经济飞。
第一支柱:汽车当仁不让
东风柳汽“开门炮”很响亮;上汽通用五菱微车销量喜人……“全市1月份整车生产130246台,同比增长6.42%。”昨天,记者从市工信委了解到,我市汽车产业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再迎“开门红”,为新的一年柳州工业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汽车产业,与冶金、机械产业一起构成的三大支柱,这些年来在我市不断写下新的篇章。2010年规模以上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行业总产值1841.8亿元,是2005年的3.8倍,五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62%。
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重汽柳州运力四大整车厂的带动下,汽车工业发展不断迈上历史新台阶,2010年全部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1027亿元,成为柳州第一个、广西第二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汽车产量在2009年突破100万辆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新突破,2010年达136.4万辆(不含改装车),增长15.3%。
从三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看,规模以上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1841.8亿元,增长34.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9.8%。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992.1亿元,增长29.7%,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8.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7个百分点。
2010年,汽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7%,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作为第一支柱,其地位已经当仁不让。
产业链长:汽车名副其实
从1969年4月2日,柳州开发成功“柳江”牌汽车,结束了广西只能修车不能造车的历史开始,经过41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41家,总资产472亿元,从业人员5.76万人。培育出了“五菱”“乘龙”“霸龙”“风行”“景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知名品牌,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上汽、一汽、东风、重汽等中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作为面向东盟市场的汽车产业桥头堡,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柳州成为了“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围绕着汽车配套及汽车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业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汽车产业链带动着我市二产、三产飞。
在“十二五”期,我市优先发展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轿车、客车、特种专用车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延长汽车产业链,促进配套产业发展。继续加快推动以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柳汽为代表的汽车企业由生产中低端汽车为主向生产中高端汽车为主升级,到2015年,汽车整车产能将超过200万辆,发动机产量150万台,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建立起具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现代物流、汽车服务、商务会展、汽车金融、培训教育等较长产业链的现代汽车产业集群。
延伸柳州:汽车任重道远
汽车产业在柳州的一步步跨越,也是广西的跨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将自治区首个“十二五”重大项目布局柳州,通过汽车城建设,把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的建设相结合,在现有老城区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心两城”的城市空间构架,加快实现我市成为广西超大城市的规划目标。
按照今年1月31日自治区原则通过的《广西柳州汽车城总体规划》,整个汽车城规划总用地约203平方公里,比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131.04平方公里要多得多。
立足全区,辐射全国,放眼国际,柳州力求打造建设一座宜居宜业、山水生态汽车城。预计到2012年,汽车城框架基本成型,形成年产75万辆整车规模;2015年年产100万辆整车,成为主导产业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的千亿元新城区;2020年汽车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生态宜居新城,人口承载力52万人;2030年,汽车城建设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工业产值6000亿元,承载人口达到100万人。
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这是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将展现一座集生产、交易、维修、保险、金融、会展、贸易、历史文化、体育、影院、模拟驾驶、模特表演、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汽车城市新区。
汽车让柳州经济飞,汽车也必将让柳州城市飞。
上一篇: 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 下一篇: 陈刚郑俊康当场协调解决汽车城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