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俎豆千秋,传薪万世。重建文庙,历史的脉动重新激活,贯穿起先哲智慧与我们城市的联系,文化的容量,顿时像滔滔的柳江之水,清新而来。
文化接力的二度提升
柳州文庙重建,犹如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接力。其选址,可说是几易其地,多次踏勘,多次斟酌,既要便于市民追祭先贤,也要利于文庙的薪火传递。
最后,市委书记陈刚、市长郑俊康等市领导与各方面专家会商,定址于登台远望、驾鹤来朝的柳州汉城旧址的临江区域。不到一年时间,这块地产商觊觎已久的黄金宝地,峨然矗起国内建筑体量最大最有气势的文庙大成殿。市委书记陈刚说:“我们是在创建柳州市的文化大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最好的地块,就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人民世世代代共享。”“文庙工程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牵动着这个城市上千年的文化情结。”陈刚引经据典地阐述,“从柳宗元苦心孤诣地重修文庙以启文教、开民智,到今天市委、市政府纳民意、顺民心的文庙重建,其文化意义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文庙重建,可说是柳州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二次升华。”“文庙重建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在恢复一座汇集柳州历史文化精髓的仿古建筑,更多的是要重现柳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柳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现代城市文化形象。要让柳州人民走进文庙可以感受龙城的千年历史。可溯古,可颂今,可游览,可休闲。古时候的文庙是庙学合一,现在的新文庙更侧重于整个城市的文化民生。以先进文化为整个城市的人民服务。
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整合,进而促进我们城市的大发展大繁荣。”市长郑俊康概括道。
和而不同的创新设计
文庙设计也是几易其人,最后锁定于清华大学众多教授组成的设计团队。借山借水的设计理念,循规不蹈矩的创新意识,确然不同凡响,其设计案例已纳入清华大学的教科书经典范例。
“只有精品的构制,才利于文化的传承,才益于文化的弘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常务副校长郑燕康殷殷敦嘱清华大学的设计团队,要在文庙的后续工程中再接再厉,高质量高要求地做优做好,交给柳州人民一个可传递千年的精品工程。
清华大学教授马士平为能担纲柳州文庙的总设计而心存感激。他说,柳州文庙重建是这个城市的当今大事,也是这个城市的千秋盛事。柳州人的信任感动了他,柳州人的创新精神感染了他。让他能够和而不同地大胆突破,避免了“千庙一面”的尴尬,为前进的时代而设计,为发展的文化而设计,为精彩的柳州城市文化设计。
马士平说,地不在广,为民则灵。
占地98亩的柳州文庙,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变化很丰富,既有古典,也彰显现代。既以中原文化为范,也有桂中地区民间建筑特点。比如大成殿的用料,从金顶到斗拱到殿柱,都以紫铜外包为主,其金碧辉煌的效果,在国内文庙堪称第一。厚德明伦堂的造型借仿北京天坛。崇文堂旁的木构连廊,让人几疑是在风雨桥上行走。用形象生动的石雕,置于寓意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棂星门柱顶端,也是别出心裁,至于国内独一无二的文昌塔,更以卓然独立的气韵,成为国内文庙的惟一。
清华大学教授胡擎元是柳州人,也是设计团队中的一员。他说:“托物寄人,托物寄史,文庙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们过去是柳州文化教育发展的象征和寄托。文庙的未来价值在于尊重传统的文化创新,既为柳州新增一处承载传统的文化圣地,也要为柳州新辟一个开启先进文明的文化标杆。”
文化民生的多元推动
“素有桂中商埠之称的柳州,其实在古代也是一个文化传扬之地。柳州文庙在宋代曾有三百学子诵读《论语》的雅事,声动岭南,蔚成佳话。”柳州文庙资深研究专家徐海生说道。
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包华生建议,以文庙为载体,围绕民族民俗文化举办四季特色活动,使之成为祭孔、古乐、礼仪、展览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景区。赋予柳州文庙古为今用、文教通用的新时代意义。
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说道,文庙建设之初,注重突出历史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文化功能的设想和规划已纳入议事日程。通过文庙这一物质建构,把柳州城市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文价值、科学发展观等包容在里面,以突破旧有文庙单一祭孔、庙学的作用。以文庙为载体的儒学博物馆建设正在进行规划,展示柳州及广西儒学的历史文物(碑刻、建筑、牌匾、相关图片),以及柳州儒学在广西的影响,柳州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及儒学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顺势建立儒家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市关工委也未雨绸缪,计划以文庙为载体,组织“五老”以“及人之幼”,识习《论语》,让“民德归厚矣”的和谐发展,在柳州发扬光大。
上一篇: 陈刚带队到柳化集团调研 || 下一篇: 《广西日报》报道我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