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柳州正沿着全方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奋进

  • 2010-08-24   柳州日报   记者 姚颖盈、姜立

内容导航:

——山清水秀地干净人善民淳市文明

柳州走在科学发展大路上。

“柳州因我而美丽!”

清悠母亲河,滋润我龙城。

和谐柳州,温馨家园。

“讲文明,树新风”,制度化、规范化。

   “无论是宾馆的服务员,还是路边的交警;无论你去购买奇石,还是品尝螺蛳粉,柳州人都会向你投来真诚的微笑,让人倍感亲切,如沐春风……”这是那年全国百家报社文化记者看柳州后对热情、文明的柳州人产生的印象。时隔一年多,如若再次来柳,相信经过文明之风洗礼的龙城,会以更加热情、文明、和谐的风尚,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感染每一位来柳的客人。正如市委书记陈刚所说:“我们这一代柳州人,从来不缺少担当奋进的勇气和襟怀,因为我们的血液里一直流淌和沸腾着先民们奋勇抗争、执著追求的精神基因。”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有的我们已经获得,有的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依然努力争取。当下轰轰烈烈创建全国文明城的劲头和热情,便是柳州和所有柳州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回首近年来我市创城的脚步,已经深深地为柳州未来的发展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生态文明:

坚持工业发展与注重生态环保结合

   ★文明风景窗穿城而过长达108公里的柳江河段“进城清出城也清”。古老的母亲河柳江经过柳州人20多年的建设与经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水碧天蓝鸥翔鹭舞,霓摇虹曳溢彩流光。以百里柳江为载体,山石“穿衣戴帽”,披上绿色外衣,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小游园、街头绿地,让市民在一个个“城市后花园”里悠然自得。

   【我们的做法】众所周知,柳州是中国西南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我市各项发展指标位居广西前列,工业发展速度多年保持在2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没有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相反,城市污染物排放逐年减少,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做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一座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市。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保建设直接投入超过100亿元,城市山清水秀的美景,归功于多年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巨大成效。市委、市政府与40家重点能耗企业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定期考核。着重抓好造纸、制糖行业的化学需氧量减排和钢铁行业烟气二氧化硫减排。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明显呈下降趋势。

   城市生活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我市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在探索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由简单的污染控制转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我市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积极开展美化绿化工作,有效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开展“百万人民种百万棵树”活动,在生态上给予支撑。2009年新增城市绿地17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平方米,散布街头的小公园成了龙城人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的收获】2008年、2009年连续两届举办了柳州站的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

   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中,城市环境舒适度排全国第九位,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排全国第十位。20099月,《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了国家和自治区专家评审,柳州生态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6年金秋,温家宝总理来柳考察时,给予我市“山清水秀地干净”的赞誉。2009年国庆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到柳考察时,欣然执笔书写“工业创新柳州,生态宜居城市”的题词。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济文明:

发展民生经济与解决民生难题结合

   ★文明风景窗柳州作为全区的经济大市,经济文明自城市经济的崛起而产生。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的态势下,深掘经济文明的内涵,为工业柳州再增一抹亮色。

   【我们的做法】“惠民利民、造福百姓,让全体市民成为创建的最大受益者”。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生经济与解决民生难题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和谐柳州。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每年为群众办理20件实事深受欢迎。

   2008年强力推进的“三大民心工程”,赢得了一片喝彩。全区首创的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全区首创的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为10万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免费午餐;北部三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2009年开始实施老年关爱工程等有柳州特色的“十大民生改善工程”,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热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不断深化实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改善和方便市民生活,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凝聚力。

   【我们的收获】在发展民生经济与解决民生难题相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93.67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4万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覆盖面继续扩大。“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完成451个村屯“四改”任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柳江县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2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66元,同比增长11.4%

   文化文明:

群众性文化活动与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结合

   ★文明风景窗一颗“柳江明珠”在柳江上熠熠生辉,这是属于全市老百姓自己的舞台。

   明珠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心灵之窗》飘溢着心灵鸡汤的馨香、文庙金灿灿的屋顶、《八桂大歌》的嘹亮歌声、《白莲》的幽幽情怀……现在,龙城市民更津津乐道于家门口的节目和自己的表演。

   【我们的做法】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打造以“刘三姐”为标志的山歌文化、以“柳宗元”为标志的柳学文化、以“柳江人”为标志的史前文化,以及民俗文化、民间节庆文化、村寨文化等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实施水上大舞台、工业历史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园、电视剧《刘三姐》、军事博物园、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重建文庙工程、动漫电视剧《心灵之窗》、工业题材大剧等“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发挥文化建设的优势,提高文化软实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知名度。

   【我们的收获】民族音乐剧《白莲》、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已成为宣传柳州、宣传广西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十大工程”进展顺利。

   持续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丰富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内容,全面完成六县四城区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建设,新建柳南区、柳北区两个城区图书馆,53个城乡基层文化活动点,解决4937个边远山区村屯和部分市郊村屯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问题,让文化馨香的覆盖面越来越大。今年以来,“文化建设十大工程”顺利推进,水上大舞台落成首演,电视剧《刘三姐》开拍,李宁体育馆、市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公民文明:

创建活动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结合

   ★文明风景窗首届“柳州文明形象大使”评选吸引了近千名普通市民参加,大家无不争相为代言柳州文明而跃跃欲试。而邓红英、罗运秋、袁茵、周凤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引领着社会新风尚,也成了柳州市文明品牌的代言人。

   【我们的做法】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政府的行为,群众参与是坚实的基础。我市突出创建主体,搭建群众参与的平台,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空前火热,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现代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市深入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十佳文明市民”“道德模范好少年”等评选活动。狠抓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工作,开展“文明之花与我同行”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系列活动。我们还在全市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祖国在我心中·国旗一条街”等教育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爱乡热情。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少年科学工作室”被中央文明办誉为“柳州模式”。

   【我们的收获】2009年,我市荣获首批、广西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第二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连续五次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城市。全市现有国家级文明单位15个,文明村镇7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39个,文明村镇69个,文明小区、庭院178个;市级文明单位603个,文明村镇74个,文明社区64个。

   政务文明:

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结合

   ★文明风景窗门户网站上,5000多个文档关于所有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办事指南和流程图清晰、透明,让人感到简单方便。专门设立的“办件结果公告”栏目,栏目上传有“编号、审批事项名称、当前状态、承诺办结日期、期限”的动态信息,办理状态时时更新、一目了然。

   【我们的做法】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文明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助推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保证出行,政府开展交通干线互联互通和交通节点疏通工程。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城市道路与对外的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相接,基本构成了现代都市必需的立体交通网络。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以营造良好的“六大发展环境”为落脚点,进一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服务等软环境,塑造具有柳州特色的城市形象。

   【我们的收获】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十大党建工程”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继续提升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树立各级党组织的威望。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动摇,继续通过打造政务服务中心、政府热线12345和电子监察系统“三个平台”,深入实施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力推进以“天网”工程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综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我市荣获全区平安建设先进市,2009年又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