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编者按:7月9日至7月13日,《广西日报》接连刊发了五篇该报记者采写的述评,深刻报道了柳州市确立“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工业人才支撑体系”的先进经验。现摘发如下:
抢发展主动权占未来制高点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问题,再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柳州的未来将不可持续。”在柳州市委书记陈刚的发展韬略中,“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已经付诸实施。“柳州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工业人才支撑体系。”柳州市市长郑俊康的话语中透着一种时代紧迫感。
变局之下,柳州开始迈出“两条腿”走升级路。其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二,适当提高其他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两只手”下“转变棋”,变传统工业城为现代工业城。落点一,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落点二,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让“柳州创造”闯开一条大道
“五菱”汽车、“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片、“OVM”预应力锚具、“金海”锡锭、“网山”白糖……这些响当当的“柳州创造”,催生了柳州工业的辉煌。
市委书记陈刚说,“为抢占长远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柳州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大技术改造,主攻自主创新,让‘柳州创造’闯开一条大道,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柳州城市竞争力。” 柳州将打造建材、制糖、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生物和制药产业三个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高成长性产业。
构起经济腾飞新高地
俯瞰柳州工业园区分布图,从北端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到柳州市区的柳石路,11座工业园区就像一颗颗镶嵌在柳江两岸的璀璨明珠。2009年,该市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5亿元,同比增长37.4%,高于全市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阳和、河西、新兴、鹿寨、柳北、高新区等六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2.6亿元,同比增长48%。
这些数据说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柳州工业经济蓄势腾飞的新高地。工业园区不仅与支柱产业一起铸就了柳州工业的新辉煌,更承载着柳州新型工业化的未来梦想。
市委书记陈刚提出:柳州的工业园区要向更高的层次升级、向更完善的功能升级。柳州人民正满怀激情,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拉开柳州工业重新科学布局调整的大幕——重点向东发展,向南、向西拓展,向北突破,形成“1262”工业园区新格局,即1个国家级园区,2个经国家核准的自治区级园区,6个自治区级A类园区,2个自治区级B类园区,形成梯次配备的特色工业园。
工业重镇树起生态文明丰碑
一座美丽的山水城市,正在破解一连串工业经济衍生的“污染宿命”:
——穿城而过的一江河水“清江入城清江出”,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在我国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创造出一个美丽神话。
——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向100%逼近;重化工业产能在攀升,城市上空二氧化硫浓度却下降到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日均值只差“可忽略不计”的0.003毫克/立方米。
如今,“傻大黑粗”的老柳州,已经踏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嬗变为“山水最美”的宜居工业城市。今年,柳州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顶美丽的桂冠。但是,热衷生态建设的柳州人民并不满足。3月12日,柳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全市总动员,同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两城”同创,彰显了柳州“让生态工业城更加美丽”的雄心。
聚创新之才创龙城伟业
柳州市敢于破陈规,不遗余力从海内外引进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对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能够促进柳州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工业领军人才格外垂青。
为打造大批“根在柳州”的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从2004年起,该市以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各出一点的优惠政策,从全市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远送英国桑格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截至今年5月,共5批103名学员学成回柳,财政和用人单位出资达2000万元之多。2009年,该市共申请专利842件,获专利授权474件,同比分别增长29.14%和16.75%。新产品产值率达27.7%,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1/3强。柳工、欧维姆、两面针等企业,被国家指定为创新型试点企业。
上一篇: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五项要求 || 下一篇: 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号召奋战今年决胜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