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产业大军聚人才而兴
无论是“二次创业”进程,还是“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我市的“工业人才”都是十分关键的字眼。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一五”以来,我市整合各类资源,围绕推进“二次创业”,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工业人才支撑体系,为柳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目前,我市已拥有了一支有激情、能干事、敢创业的企业家队伍,全市共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000多人,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超过60%;专业技术人才11万多人,其中高级职称3900多人,中级职称3.5万多人,初级职称7.8万多人;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14.4万人,引进博士74名、硕士800多名。
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一座工业名城,需要一批成功的企业来支撑,而成功的企业则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来统领。
但总体来看,我市的企业家是极其稀缺又极其重要的资源。据统计,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全市人口总量的0.19%,专业技术人才占3.38%,在柳州工作的博士仅占其中的0.001%,硕士占0.03%。
在今年我市“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启动大会上,自治区主席马飚提出要根据柳州的实际,加快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市在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战略目标过程中,积极采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实践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企业的经营班子中来,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最值得称道的是,我市通过“借脑袋”,引进了310多人次的外国专家来柳工作,获国家外国专 家管理局经费资助600多万元。引进项目涉及高新技术、传统工艺、设备改造、农牧渔业、文教卫生等领域。这些专家分别来自美、德、日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引智新格局。
高地招贤组建产业大军
21世纪的人才争夺战,这几年来一直都是白热化。虽然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制定政策引进、吸纳人才,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所需的工业、金融、商贸、法律、城市规划、现代会展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专业人才,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我市始终把人才建设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陆续建立了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载体,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双百人才工程”等为载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云集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工业人才。如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的“双百人才工程”,每年都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柳州考察指导,10年来,累计邀请将近1000人次国内外专家现场指导,达成意向、签订合作协议3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400多项。我市许多经济实体从中获益匪浅。
目前,我市共有4个自治区级、7个市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人才3600多人,开展或拟开展科研项目600多项。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两面针公司、东风柳汽、柳钢等8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广西设站企业最多的城市,并以“高进站率、高产出率”领先全区。
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办的形式,设立培训中心,定期为企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同时为企业储备技术工人。我市已形成以职业技术院校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相互补充完善的正规技能人才培养网络,拥有40多万符合柳州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形成了一支在广西比较而言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本系列报道全文完)
上一篇: 阳和工业新区首季工业增值猛 || 下一篇: 自治区及我市相继部署今年纠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