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统于亲情
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传承。(新华社发)
每逢清明倍思亲—— —祭柳侯,诵柳文,说柳事,已成为文化柳州的传统节目 。(姜立摄)
年年清明,慎终追远--亲人啊, 你们在那边还好吗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淫雨纷纷,幽思绵绵。从4月3日开始,我市各大公墓逐渐热闹起来,众多扫墓者忙着烧香,烧纸,摆供品……这些都是清明节祭祀的“保留节目”。但是,“清明未必尽涕泪”。按照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那么,我们还应当从这个传统节日中解读出一些什么?记者根据市委文明办关于“我们的节日”的活动安排进行了实地采访……
祭祀 ,关键在于心意
清明祭祀寄哀思。4月3日这天,记者来到西山梦园看到,一位老先生将纸钱、成把的香和蜡烛放入坛中烧化,并不像其他人非要在墓前燃烧香火蜡烛。这位老先生叫张文魁,今年64岁,是市档案局退休干部。他说,清明节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节日之一,烧纸烧香也是“传统项目”。过去他家先辈的坟墓葬在山上,没有路,杂草一人多高,每次做清明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跋涉,往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很累。当时很多人在山上烧纸烧香,极易引起火灾。把祖坟迁到西山梦园后,他和家人过清明成了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为了不破坏公墓的空气环境,张老不在墓前烧纸烧香,他说做清明心意到了就可以了。“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与时俱进,我还希望以后的清明节程序更加简化。”
水果 ,传统寄寓新义
在凤凰园公墓,有一家人以水果供品祭扫的方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家人祖辈的墓碑前没有香坛,只摆有桔子、苹果、梨子各三个和一束鲜花。他们的祭扫仪式也非常简单,每个家庭成员分别在墓碑前双手合十,默默祈祷3分钟左右就结束了。这家人当中一位姓曾的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他们用这种方式祭扫已经有3年了,梨子代表与故去的先辈已经分离,寄托哀思;桔子代表先人保佑我们全家人大吉大利;苹果代表先人保佑我们这些晚辈都能平平安安;鲜花则是为了纪念今年的清明。
我们这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节日之所以称作“清明”,是因为有古书记载说,万物生长到这一天特别清洁明亮。该公墓管理人员覃立海告诉记者,这种以“果祭”做清明的方式,今年在凤凰园公墓区已经逐渐开始兴起。这表明节能环保意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鲜花 ,营造低碳清明
家住柳北区三中路的市民张凯今年来祭扫时,只是手捧鲜花,没带任何其他祭祀品。原来他是一位“低碳生活”的倡导者。
张凯认为,按照很多人的习惯,清明节到现场扫扫墓、烧烧纸,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清明节原本又叫寒食节,它应当是禁烟火的。所以今年他提出以鲜花祭的形式来过清明,家里人也很支持他。
市烈士陵园公墓管理处副主任封毅说,由于主流媒体的倡导,在西山梦园这几年用鲜花(以菊花为主)祭祀的市民已接近一半,而且比例仍在逐年增长。
感恩 ,传承节日精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3日和4日,记者在各公墓采访时发现,前去扫墓祭祖的市民其实并不多。月山公墓管理处主任何坚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市民认为还没进入清明节,“墓门”还没有开,提前祭扫没有意义。而到5日正式进入清明节却又人满为患。因此,他建议市民实行错峰祭祀。因为从传统习俗上看,“前三后四”都属节令,并不一定非要在当天祭扫。
我市民俗专家黄晓平说,按柳州传统习俗,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人们撑着伞,噙着泪,来到坟地墓前,祭拜英烈祖先、在天亲朋好友。人们在墓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然后上香祭拜,掬捧新土,插枝嫩柳,为阴阳两隔的故人,燃纸钱金锭,或献上花束,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这样理解还是比较表层的。其实,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祭祀的本意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朋友,表达追思之情,借以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其实就是一个“感恩节”。
通过“感恩”的心态来祭祀,学会对国家要忠、对祖先要敬、对长辈要孝、对社会要报、对自然要亲、对身心要健。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为此,黄晓平向广大市民提议,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开展合乎传统文明的拜祭活动;尤其是要把握“感恩”,珍惜眼前,对待家里健在的老人要多关心多孝敬,让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长曲彦斌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从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的视点来审视,除祭祀之外,清明节还有着很多传统民俗和文化习俗。清明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与上元、立夏 、端午 、中元 、中秋 、冬至 、除夕并称为“八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的恩情。清明扫墓的主要活动,是举家到亲人墓前除草、添土,修整坟头陈设供品,点燃香烛,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健康 、家族兴旺。扫墓的另一层含意是教育下一辈了解家族史,所以扫墓后还要敦亲睦族。我国扫墓的习俗缘自寒食节,其起源早在两千年前。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隐居绵山抱柳树焚火而死的功臣介子推,下令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即介子推忌日为全国火禁日,不许生火煮食,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熟食,这便是在我国传承数千年的“寒食节”的由来。经后人考证,这一传说应该和古代春季防火有关。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大致到了唐代,两节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而清明的习俗主要就是三件事:禁火寒食 、上坟扫墓 、踏青春游。
上一篇: 市领导深入偏远的苗山重灾区 || 下一篇: 融水苗族民俗风情歌舞晋京展演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