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柳州“十大文化工程”之文庙重建散记

  • 2009-10-09   柳州日报   记者 叶子 廖婧

内容导航:

   左灯台,右驾鹤,清澈柳江绿袖轻扬,弦歌波涌。一个占地30多亩的文庙建筑群,将在汉城遗址范围内矗起,以“文心”雕“龙”的姿态,成为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性文化建筑,恢复和承续起文庙在柳州文化教育历史的记忆。

   具有象征意味和现实意义的柳州文庙,在1928年一场柳州大火中游离出人们的视野,致使上千年的历史一度失忆。而“文庙是柳州文脉的一个起点,是我们这辈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柳州的文化耆宿孙代文为之情殷意切。我市的政协委员、柳州的文化界人士近年来也一直倡议柳州文庙的恢复重建。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顺民心,纳民意,将文庙迁址重建纳入我市十大文化工程建设之列,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惠及百姓,造福柳州。

   文庙曾是“庙学合一”的特色建筑

   我市文史专家、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文说道,文庙是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符号;重建文庙,是恢复文化遗存、提升城市品位、以先进文化立市的文化盛事。

   刘文介绍,根据史料,柳州文庙约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农历)就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于八月即重修已然颓圮的文庙,十月完工,并著文《柳州新修文宣王庙碑》以记。但柳宗元重修文宣王庙已经原址无考,所立庙碑也已无存。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地方官重立柳州文宣王庙碑于柳城(当时柳州治所)。庙碑下半部刻柳宗元像,此碑现存于柳侯祠内。有史料记载的文庙所在地,有长沙李西涯《罗池书屋记》载:“柳庙(柳侯词)……行三百武左达县儒学(原柳高校址区域)。”以及《马平县志》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府学(柳州文庙)迁至府城西北角(今市二中校址),地面建筑无存。

   我市另一位文史专家陈铁生说,历史上文庙并不类同于其他宗教性庙宇。文庙是“庙学合一”的特色建筑,与府学联为一体,既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重要场所,又是开展文化教育的官办学校,其形式和内容都反映了固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孔子儒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文庙将成“百里柳江”的文化标志

   重建文庙作为我市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选址已定于柳江南岸的灯台山西南侧,与江相邻,灯台山靠于后,驾鹤山朝拱于右前方,占地约30亩。

   柳州文庙建筑群的设计得到清华大学的鼎力襄助,该校资深古建筑专家组成项目组多次莅柳实地勘察。清华大学建筑环境研究所所长陆志成教授于107日在文庙重建选址所在地评价道,柳州山水清嘉,风物不凡,能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重建文庙,传承文脉,足显柳州文运之盛。清华大学古建筑专家马士平教授说,山拥水就,这样气象豁畅的生态自然环境,在国内甚为鲜见,已为柳州文庙创立了上佳的文化神韵,有益于历史传承的人文记忆。

   项目组的清华大学教授胡擎元是柳州人。乡音未改乡情未辍的他说道,文庙的建设和维系,是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接力,是优秀的文化继承发扬和复兴光大。文庙作为礼制建筑,有一定的形制规范,唐代、明代的柳州文庙格局已无从考证,新建格局依据地形地貌而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钟鼓楼、东西庑房、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乡贤祀等建筑体一应俱全,但肯定会融汇地域文化精粹,从而达到柳州文庙建筑共性与个性的“和而不同”。

   建成后的柳州文庙,将与蟠龙山瀑布广场、窑埠古镇等珠联璧合,成为“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