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柳州大学”:离我们还有多远?

  • 2009-08-17

内容导航: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以大学为荣。”建设一所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这一直是柳州人民的梦想。在“一次创业”中,柳州在广西工学院筹办时,创造了一个当时十分有名的“柳州深圳速度”。当前,在“二次创业”的大潮中,柳州人民齐心协力办大学的激情被再次点燃。那么,柳州办这样的大学有什么“本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奋斗?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社会各界的心声。

    回首当年: 齐心协力筹办广西工学院
    柳州高等教育的发展,伴随改革开放在成长。在我市的不懈努力下,1985年7月,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定,广西工学院从南宁邕江之滨迁到柳州的马鹿山下建院办学,柳州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本科院校。对于这所柳州的最高学府,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建设发展极为重视,时任柳州市市长的石琪高,兼任广西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石琪高在最近一期的《今日柳州》上撰文回顾了请缨筹办广西工学院的经历,就提到当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筹办大学的感人场景:“1985年初,我带领市规划局、土地局、建委等部门的领导到马鹿山下划地,一次就划定了124亩,10天内办完所有征地手续。我又组织了15名优秀建筑设计人员集中到市委礼堂楼上进行‘封闭式设计’。18天时间交出了一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幢实验室大楼和一个食堂的工程设计图……当年征地,当年就建成,当年招生——创造了一个当时十分有名的‘柳州的深圳速度’。”“(全市上下)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有图书的出图书,有的出化学仪器,有的送花种,有的送树苗,市房产局甚至捐赠了整栋学生公寓,有的没有什么可送,知道学校基建有大量土方工程,他们就开来数十辆装载机、推土机,自灌燃料,自带茶水和干粮每日每夜地帮平整土地……”
    在“一次创业”中,全市上下齐心办大学让人感动,体现了“政企通和、敢为人先,产业报国、顽强拼搏”精神。
    之后的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学院发展高度重视,各董事单位也对学院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多年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学院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4月1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广西工学院和柳钢、柳工等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1997年,学院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5年,学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成绩。同年,“申硕”成功,学院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办学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校市相融、校企合作” 的办学特色在学院延续和发展。如今的广西工学院已拥有13个系,2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14个研究所(中心);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9000多人。学院已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管、经、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并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完整人才培养格局。

    正视差距:高教发展与柳州地位不匹配
    自己和自己比,发展的确很快,但和广西其他城市相比,柳州的高等教育已和南宁、桂林相差了一大截。
    2000年,柳州拥有的全日制高等院校仅有广西工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3所。近10年后的今天,全市全日制高等学校已达8所,高等教育构建起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结构态势,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柳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然而,柳州的高等教育却仍显得有些“穷”。
    ——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低。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市高等教育数量不足、规模不大。
    ——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比例低。我市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设置少,高等教育数量不足、层次结构偏低、结构严重失衡现象较明显。
——GDP负担高校人数多。由于区属高校少而市属高校为广西最多的城市,这使得市级财政负担较大。按照市属高校在校生规模计算,每亿元GDP负担高校人数,南宁市仅为8.63人,桂林市为10.03人,而我市却高达18.22人。
    当前,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云集南宁;桂林拥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就在百色市,也拥有了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两所本科高校。而我市仍然只有广西工学院一所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柳州的经济地位、社会发展水平。

    穷则思变:工业重镇需要高素质人才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到我市调研,他在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详细了解学院的办学情况后就指出:“二次创业”靠人才,柳州作为广西工业的龙头,应该有一所与其工业地位相匹配、甚至超前一点的大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柳州开展“二次创业”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一所与柳州工业地位相匹配的大学,已成为广西发展、柳州发展的需要客观需要。
    在柳州建设一所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首先广西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桂中地区有一千多万人口,而桂中重镇柳州作为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广西工业化示范性城市和桂中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区经济实力第二,城市人口数第二,工业GDP、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居全区第一,在柳州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带动桂中地区及柳州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将使广西高等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其次是柳州“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战略的需要。 
    第三,是“工业兴桂”战略和推进柳州工业化示范城市建设的需要。
    另外,广西正着力打造“西江经济带”协调区域发展,在桂中地区、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柳州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恰逢其时。

    办好大学: 汇集柳州人民智慧与力量
    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整合柳州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建设‘柳州大学’。”
    “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人民齐心协力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序幕正式拉开。
    今年4月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陈刚,市长郑俊康带领发改委、经委、规划局、科技局、教育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到广西工学院现场办公,帮助学校解决办学实际困难,提出共建“大学”。我市为此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共建“大学”项目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和年度经费预算中;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大学”发展用地,在校园规划、用地调整、办学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扩大董事单位成员等。在资金保障方面:市政府对广西工学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学院申报更名“大学”的三年内,市政府将支持广西工学院办学的经费每年500万元追加到每年1000万元、市政府支持广西工学院以校企联合立项的方式纳入我市设置的每年2000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另外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帮扶措施。
    6月18日,柳州市、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推进“大学”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三方主要领导共商共建“大学”工作,确定了共建工作计划及近期的主要工作,成立了市、校共同推进“大学”建设工作委员会,提出在2011年更名“大学”,在“十二五”末期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6月25日,陈刚和广西工学院党委书记叶宗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熊云新、校长秦小云一同在首府南宁拜访了自治区教育厅、卫生厅,就在柳州建设一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请求教育厅、卫生厅给予大力支持。
    柳州市、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请求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将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将两校合并更名“大学”列入《广西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在新硕士点评审设置等政策、项目方面予以必要的关照倾斜;组织、指导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汇报等工作,并于2011年向国家教育部提出申报。
    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为我市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表示赞赏,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柳州推进“大学”建设工作。
    在本地网络论坛上,市民们对建设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很多网友像支持“柳肇铁路”一样热情支持柳州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一些网友认为柳州应该拥有三所以上的普通本科院校: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汽车工业大学、柳州大学……

    非常语录: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四巡回检查组组长张维庆:柳州未来要建成中国的“西部明珠”,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广西工学院作为柳州辖区内惟一的普通本科高校,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办学特色;要瞄准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打开思路,办开放式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柳州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广西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振兴柳州的高等教育事业,是柳州人民的愿望,也是自治区教育厅的义务,自治区教育厅将竭尽全力,积极参与柳州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各项工作。
    广西工学院党委书记叶宗波:广西工学院发展将紧密结合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特色,不断探索与柳州市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与企业全面合作的广阔领域,努力提升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水平和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服务柳州、惠及柳州、造福柳州。
    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大洲:建设综合性大学并不仅仅是城市升级所需,更是柳州工业要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近年来很多企业采用“借外力、借外脑”的办法与外地高校进行合作研发,但这毕竟有地理上的局限性,柳州作为工业强市,未来的持续发展需要城市自身有更高层次的研发能力进行支撑。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