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扫墓,扫出了一些新考题……

——今年我市清明小长假的见闻与思考

  • 2009-04-07   记者 罗秋振 李兆林 兰天 陈健明 唐峰林 廖婧 张晓军 刘丽虹 董明 实习生 权琳

内容导航: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国家实行休假制度后的第二个清明节,刚刚过去了。
    这几天出行的市民们颇多感受:车多、人多,逼近“春运”。据我市4大公墓管理处不完全统计,4月4日至6日三天的扫墓大军达29万人次。一个三天的清明小长假,扫墓又给人们扫出了一些新考题:我们应当怎样过好清明节?我们需要怎样的清明文化?
   
    考题一:做清明,怎么走才好?

    从4月4日到4月6日,记者在月山公墓看到,前来月山公墓祭扫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据公墓管理处主任罗小萍介绍,在清明节这三天,前来清明祭扫的市民共有12万人次。由于今年是第二个清明“小长假”,人们都选择集中在这三天前来祭扫,相比去年,人数增加将近一倍。
    4月4日至6日到西山公墓祭扫的人次数分别是4万、8.5万、5万。4月6日下午,该公墓管理人员长舒了一口气说:“终于平安地过了这三天了。”说这话时虽然还有市民拿着鲜花等祭品陆续进入公墓,但比起前面“如大军压境”之势已轻松了根多很多。
    “凤凰园”清明节这三天,第一天扫墓人次约在6000人左右,第二天达到高峰共有10000余人左右,仅市民驾乘的车辆就有近1900辆,第三天的入园扫墓人次为8200余人次。
    长青墓园三天入园人次数达6万,汽车6000多辆,摩托车、电动车达2000多辆。
    实际上,除了这4个墓园的总入园人次数多达29万外,我市还有许多家在外地或周边县市的人,也集中在这三天假日出行回家扫墓。记者从市交警部门了解到,清明小长假三天,前往各墓区和市殡仪馆扫墓的各种车辆达2.5万辆次左右。因此,我市实际扫墓大军可能远远不止29万人次这个数量。4月4日到6日,柳州火车站共发送旅客59133人次。在市内几大客运站中,汽车总站三天发送的旅客量,刷新了该站春运期间单日发送旅客记录,达到2.8万人次;而汽车南站也以同一天1万多人次的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节前柳州机场的进港旅客明显增多,4月4日至6日,柳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人,其中出港旅客736人,进港旅客723人。这些扫墓大军的集中流动,给我市交通部门突然出了一道考题,答案只能是,人要出得去,还要平安归。
   
    答卷一:交通基本正常 现场秩序井然

    市民政局为了确保群众过个平安、文明、祥和的清明节,针对公墓(陵园)及周边地区内发生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火灾、人员拥挤造成踩踏、爆炸、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
    为确保正常秩序,4月4日至6日清明小长假期间,市交警支队机关和各城区大队、阳和大队全员上岗,每日8时至17时,200多名交警重点监控四大墓区和市殡仪馆。
    多路出击的记者从不同地点看到,各交警大队把警力全部部署在墓区及周边相关路段,现场指挥交通,疏导各种车辆,使墓区及周边路段道路基本能够通畅。
    由于管控得力,至6日17时,各种车辆通行有序,各墓区及其周边路段未出现长时间堵塞,未发生大的道路交通事故。
    为了应对大多市民选择乘坐公交车到公墓扫墓,柳州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特意开通了专线车或增加了通往市郊几条线路的公交车台数,加大发车密度。
    对于铁路、公路、航空而言,相关部门及时做好了应对准备。以往节假日最困扰市民的就是铁路买票难的问题,现在由于在本月初全国铁路实行大范围运行图的调整,南宁铁路局管内增加6对图定列车,同时柳州市区内也新添了不少购票点,无论是火车站售票窗或各大售票点都能保证票额充足,令市民在今年清明期间买票大舒了一口气。市内几大客运站针对客流情况的变化调整发班计划,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使客流量节节攀高。总站方面6日单是往南宁方向的就有加班60多辆车,高峰期甚至3分钟发班一趟。南站同一天也有50个班的加班车开往南宁。
   
     考题二:做清明,传统怎么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到墓地祭扫,目的是寄托对逝去先人的哀悼之情。记者从市内几大墓园看到,扫墓大军的到来,使得往日寂静的墓地,到处人潮涌动,熙熙攘攘。记者所见,对于这一传统节日,人们给出的是不同答案,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先人的祭奠。
   
    答卷二:守望传统为主  文明祭扫出新

    在月山公墓,4月6日这天,家往柳北区广雅路的覃先生对记者说,他全家四口人来扫墓只带了一些简单供品、香火。并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祭扫重在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怀念,并不一定要搞得“声势浩大”,只要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家住鱼峰区燎原路的刘女士说,清明祭扫一是为了怀念先人,更是为了图个吉利,所以她打算燃放烟花爆竹,但要在指定的燃放点燃放。刘女士认为,公墓开设指定燃放点这个方法很好,如果大家都在墓地随意燃放,不但容易引发火灭,还容易炸伤人,特别是儿童。
    记者还发现,现在用鲜花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年轻人,以鲜花来代替传统的祭扫方式。家住柳北区跃进路的黄女士对记者说,今年清明,全家在她的倡议下,进公墓祭扫只带鲜花,祭扫方式化繁为简,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黄女士认为,年轻人要有时代观念,要懂得创新,不能老是拘泥于传统。
    月山公墓管理处主任罗小萍介绍,今年和往年相比,在墓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比较少了,只有极个别人还是不遵守规定,公墓管理人员就会在公墓广播中点出他们的名字,告诫其要文明祭扫。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在墓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绝不再犯。针对人们祭祀烧纸钱的习惯,公墓方面提供了免费借用的铁桶,大部分市民都自觉地在铁箱内烧纸钱。
    “市民祭扫完后,每日我们都要进行清扫,还是感觉有些人力不足。”公墓管理方说,虽然大部分市民都懂得文明祭扫,不随便丢垃圾,但是由于山高风大,还是有很多纸灰、果皮、花瓣等垃圾散落在墓地。如整个月山公墓面积有10000多亩,这几天,80名公墓管理人员从下午3时开始清扫,到天黑都不能完全清扫干净。因此,公墓管理处准备在明年清明期间增加一倍的人员负责清理工作。
    5日下午,雨后的阳光显得特别明媚,当记者来到长青墓园时看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在墓园前面一片绿地的上空,有两个风筝在舞动,绿地上几个孩子在奔跑,让人感到清明不仅仅是祭祀的哀思,年轻的活力也在和煦的春风中跃动。孩子的家长罗女士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她及家族好几户人都要来到墓园为先人烧上几炷香以表示哀思,但今年出行前孩子们提出要顺便放风筝,大人们也觉得,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确实应该还有新内容,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鞠几躬、烧几炷香,让孩子们心情高兴、快乐成长这也应该是先人们的最大愿望,因此提前准备了两个风筝来。罗女士一边说着,一边看着绿地上空冉冉升起的蝴蝶风筝,孩子们相互嬉戏追逐,她的脸上荡起了笑容。
    在西山公墓,记者注意到,祭扫人群中拿一束鲜花外,香、烛、纸钱等祭品并不多,而带水果、面包、饼干等食品的人反而更多,人们称这是“中西合璧”的祭扫方式。4月5日中午,记者在公墓里看到,一个墓碑前有六七个人,他们献上鲜花、点燃香烛、清扫墓台后,在旁边铺上“地毯”,坐下,摆出食品就吃、喝,像野炊一样。在公墓里如此情况并不少见,他们在绿化空地上、石椅上,吃喝、聊天、聚旧、谈笑风生,颇有一番“清明节快乐”的味道。
    带着孩子前来扫墓的市民杨阿姨说, 清明是带孩子出来踏青郊游的好机会。现在的学校几乎不组织郊游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特意借祭祖之名带他出来踏青,亲近大自然!也有很多市民表示,清明祭扫也是将亲戚们聚到一起,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考题三:做清明,文化怎么传?

    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成为国定假日之一。特别是清明节放假,被人们视作传统文化的回归。 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以往清明节不太受到重视的做法正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可种种现实却表明,光有清明假期还远远不够,清明节背后的传统文化重建,仍有待逐渐构筑。
   
    答卷三:人文情感传承  自然和谐共处

    在各墓园中,记者见到,尽管人们扫墓方式有所创新,但更多的人只能说是到墓园中一游,认一认这个祖宗的坟地而已。年轻一代对于先人的了解仅局限于叫什么名字,出生、去世时间。因此,有的老一辈有担忧,“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这个“了”,更重要的是三代以后的后人对先人基本不了解,因此感情趋淡。有人认为,要让后人对先人有所了解的最好方式,应该是能够在墓碑前立块墓志铭,或者以最精要方式记录下先人特点,能让后人来扫墓时重温一下,从而才能牢记在心。
    在长青墓园,记者到处看了看,找得出有墓志铭的墓不多见。墓园副经理韩建南告诉记者,在总共6000个墓位中,真正刻有墓志铭的仅10多个,其中有些生前是名人、有些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也有是生前普通老百姓的。另有几个很有特色的墓,在墓碑前刻上麻将牌、扑克牌的,据说是这些人生前喜欢打麻将、打扑克。对此,韩建南认为,有墓志铭的墓最利于后人了解先人,哪怕是根据个人喜好刻了麻将牌、扑克牌的,也能让后人每年来扫墓时对此先人有更深刻印象。韩建南还介绍,对于普通的墓位前面的墓碑来说,前面可以容纳的文字有两百字,后面可容纳五六百字,足够刻墓志铭。
    在月山公墓共有10余座墓志铭,每个墓志铭都述说了逝者生前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祭扫的市民前来观看,这样可以使人们记住逝者,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同时也使人们的清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几处墓志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有一处墓志铭的大致内容是:“家父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军官,后任军长职务,参加过北伐和抗日战争,1971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短短的几句文字概括了一个人的生平,也蕴含着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米六二,肌肤亮丽。家庭幸福,心想事成。突发难症,夺我丽人……”一位女士的墓志铭是一首诗,从逝者的外表到家庭事业以及死亡的原因都概括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原本有些凝重的清明气氛变得有几分轻松、活泼。
    还有一位洋女婿为自己的中国岳父立的墓志铭采用“土洋结合”的方法,墓碑上用中文刻着逝者和子孙后代的名字。而墓志铭全用英文刻写,内容大概是:“这是一个新的一天,我要在这里获得祝福,没有分别、没有罪恶、没有失败。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您逝去的那一天。”
    曾经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文对古墓较有研究。他说,墓志铭在古墓中比较普遍,但现代逐渐淡化,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变化,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墓志铭都应该是缅怀先人的较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的记载。他认为,历史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国家的、民族的、地区的,小的也可分为家族的,但历史又是小的个人、小事件组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历史都存在有失传的可能。比如几十年前的历史,人们都会感到有很多记录不够的,更别说更远了。因此,墓志铭作为一种清明文化,值得推广。
    广西工学院经济系副教授覃永盛说,中国的家庭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比较强调成家立业、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一个人为自己的家族建立好名声,也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最终都想要在自己家族里面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清明扫墓,使得后人在感情上与祖先进行联系,从而使得后人建立一种为家庭、家族负责的态度,从而也是为社会负责的态度,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国家实行休假制度后的第二个清明节,刚刚过去了。
    这几天出行的市民们颇多感受:车多、人多,逼近“春运”。据我市4大公墓管理处不完全统计,4月4日至6日三天的扫墓大军达29万人次。一个三天的清明小长假,扫墓又给人们扫出了一些新考题:我们应当怎样过好清明节?我们需要怎样的清明文化?
   
    考题一:做清明,怎么走才好?

    从4月4日到4月6日,记者在月山公墓看到,前来月山公墓祭扫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据公墓管理处主任罗小萍介绍,在清明节这三天,前来清明祭扫的市民共有12万人次。由于今年是第二个清明“小长假”,人们都选择集中在这三天前来祭扫,相比去年,人数增加将近一倍。
    4月4日至6日到西山公墓祭扫的人次数分别是4万、8.5万、5万。4月6日下午,该公墓管理人员长舒了一口气说:“终于平安地过了这三天了。”说这话时虽然还有市民拿着鲜花等祭品陆续进入公墓,但比起前面“如大军压境”之势已轻松了根多很多。
    “凤凰园”清明节这三天,第一天扫墓人次约在6000人左右,第二天达到高峰共有10000余人左右,仅市民驾乘的车辆就有近1900辆,第三天的入园扫墓人次为8200余人次。
    长青墓园三天入园人次数达6万,汽车6000多辆,摩托车、电动车达2000多辆。
    实际上,除了这4个墓园的总入园人次数多达29万外,我市还有许多家在外地或周边县市的人,也集中在这三天假日出行回家扫墓。记者从市交警部门了解到,清明小长假三天,前往各墓区和市殡仪馆扫墓的各种车辆达2.5万辆次左右。因此,我市实际扫墓大军可能远远不止29万人次这个数量。4月4日到6日,柳州火车站共发送旅客59133人次。在市内几大客运站中,汽车总站三天发送的旅客量,刷新了该站春运期间单日发送旅客记录,达到2.8万人次;而汽车南站也以同一天1万多人次的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节前柳州机场的进港旅客明显增多,4月4日至6日,柳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人,其中出港旅客736人,进港旅客723人。这些扫墓大军的集中流动,给我市交通部门突然出了一道考题,答案只能是,人要出得去,还要平安归。
   
    答卷一:交通基本正常 现场秩序井然

    市民政局为了确保群众过个平安、文明、祥和的清明节,针对公墓(陵园)及周边地区内发生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火灾、人员拥挤造成踩踏、爆炸、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
    为确保正常秩序,4月4日至6日清明小长假期间,市交警支队机关和各城区大队、阳和大队全员上岗,每日8时至17时,200多名交警重点监控四大墓区和市殡仪馆。
    多路出击的记者从不同地点看到,各交警大队把警力全部部署在墓区及周边相关路段,现场指挥交通,疏导各种车辆,使墓区及周边路段道路基本能够通畅。
    由于管控得力,至6日17时,各种车辆通行有序,各墓区及其周边路段未出现长时间堵塞,未发生大的道路交通事故。
    为了应对大多市民选择乘坐公交车到公墓扫墓,柳州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特意开通了专线车或增加了通往市郊几条线路的公交车台数,加大发车密度。
    对于铁路、公路、航空而言,相关部门及时做好了应对准备。以往节假日最困扰市民的就是铁路买票难的问题,现在由于在本月初全国铁路实行大范围运行图的调整,南宁铁路局管内增加6对图定列车,同时柳州市区内也新添了不少购票点,无论是火车站售票窗或各大售票点都能保证票额充足,令市民在今年清明期间买票大舒了一口气。市内几大客运站针对客流情况的变化调整发班计划,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使客流量节节攀高。总站方面6日单是往南宁方向的就有加班60多辆车,高峰期甚至3分钟发班一趟。南站同一天也有50个班的加班车开往南宁。
   
     考题二:做清明,传统怎么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到墓地祭扫,目的是寄托对逝去先人的哀悼之情。记者从市内几大墓园看到,扫墓大军的到来,使得往日寂静的墓地,到处人潮涌动,熙熙攘攘。记者所见,对于这一传统节日,人们给出的是不同答案,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先人的祭奠。
   
    答卷二:守望传统为主  文明祭扫出新

    在月山公墓,4月6日这天,家往柳北区广雅路的覃先生对记者说,他全家四口人来扫墓只带了一些简单供品、香火。并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祭扫重在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怀念,并不一定要搞得“声势浩大”,只要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家住鱼峰区燎原路的刘女士说,清明祭扫一是为了怀念先人,更是为了图个吉利,所以她打算燃放烟花爆竹,但要在指定的燃放点燃放。刘女士认为,公墓开设指定燃放点这个方法很好,如果大家都在墓地随意燃放,不但容易引发火灭,还容易炸伤人,特别是儿童。
    记者还发现,现在用鲜花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年轻人,以鲜花来代替传统的祭扫方式。家住柳北区跃进路的黄女士对记者说,今年清明,全家在她的倡议下,进公墓祭扫只带鲜花,祭扫方式化繁为简,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黄女士认为,年轻人要有时代观念,要懂得创新,不能老是拘泥于传统。
    月山公墓管理处主任罗小萍介绍,今年和往年相比,在墓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比较少了,只有极个别人还是不遵守规定,公墓管理人员就会在公墓广播中点出他们的名字,告诫其要文明祭扫。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在墓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绝不再犯。针对人们祭祀烧纸钱的习惯,公墓方面提供了免费借用的铁桶,大部分市民都自觉地在铁箱内烧纸钱。
    “市民祭扫完后,每日我们都要进行清扫,还是感觉有些人力不足。”公墓管理方说,虽然大部分市民都懂得文明祭扫,不随便丢垃圾,但是由于山高风大,还是有很多纸灰、果皮、花瓣等垃圾散落在墓地。如整个月山公墓面积有10000多亩,这几天,80名公墓管理人员从下午3时开始清扫,到天黑都不能完全清扫干净。因此,公墓管理处准备在明年清明期间增加一倍的人员负责清理工作。
    5日下午,雨后的阳光显得特别明媚,当记者来到长青墓园时看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在墓园前面一片绿地的上空,有两个风筝在舞动,绿地上几个孩子在奔跑,让人感到清明不仅仅是祭祀的哀思,年轻的活力也在和煦的春风中跃动。孩子的家长罗女士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她及家族好几户人都要来到墓园为先人烧上几炷香以表示哀思,但今年出行前孩子们提出要顺便放风筝,大人们也觉得,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确实应该还有新内容,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鞠几躬、烧几炷香,让孩子们心情高兴、快乐成长这也应该是先人们的最大愿望,因此提前准备了两个风筝来。罗女士一边说着,一边看着绿地上空冉冉升起的蝴蝶风筝,孩子们相互嬉戏追逐,她的脸上荡起了笑容。
    在西山公墓,记者注意到,祭扫人群中拿一束鲜花外,香、烛、纸钱等祭品并不多,而带水果、面包、饼干等食品的人反而更多,人们称这是“中西合璧”的祭扫方式。4月5日中午,记者在公墓里看到,一个墓碑前有六七个人,他们献上鲜花、点燃香烛、清扫墓台后,在旁边铺上“地毯”,坐下,摆出食品就吃、喝,像野炊一样。在公墓里如此情况并不少见,他们在绿化空地上、石椅上,吃喝、聊天、聚旧、谈笑风生,颇有一番“清明节快乐”的味道。
    带着孩子前来扫墓的市民杨阿姨说, 清明是带孩子出来踏青郊游的好机会。现在的学校几乎不组织郊游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特意借祭祖之名带他出来踏青,亲近大自然!也有很多市民表示,清明祭扫也是将亲戚们聚到一起,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考题三:做清明,文化怎么传?

    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成为国定假日之一。特别是清明节放假,被人们视作传统文化的回归。 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以往清明节不太受到重视的做法正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可种种现实却表明,光有清明假期还远远不够,清明节背后的传统文化重建,仍有待逐渐构筑。
   
    答卷三:人文情感传承  自然和谐共处

    在各墓园中,记者见到,尽管人们扫墓方式有所创新,但更多的人只能说是到墓园中一游,认一认这个祖宗的坟地而已。年轻一代对于先人的了解仅局限于叫什么名字,出生、去世时间。因此,有的老一辈有担忧,“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这个“了”,更重要的是三代以后的后人对先人基本不了解,因此感情趋淡。有人认为,要让后人对先人有所了解的最好方式,应该是能够在墓碑前立块墓志铭,或者以最精要方式记录下先人特点,能让后人来扫墓时重温一下,从而才能牢记在心。
    在长青墓园,记者到处看了看,找得出有墓志铭的墓不多见。墓园副经理韩建南告诉记者,在总共6000个墓位中,真正刻有墓志铭的仅10多个,其中有些生前是名人、有些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也有是生前普通老百姓的。另有几个很有特色的墓,在墓碑前刻上麻将牌、扑克牌的,据说是这些人生前喜欢打麻将、打扑克。对此,韩建南认为,有墓志铭的墓最利于后人了解先人,哪怕是根据个人喜好刻了麻将牌、扑克牌的,也能让后人每年来扫墓时对此先人有更深刻印象。韩建南还介绍,对于普通的墓位前面的墓碑来说,前面可以容纳的文字有两百字,后面可容纳五六百字,足够刻墓志铭。
    在月山公墓共有10余座墓志铭,每个墓志铭都述说了逝者生前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祭扫的市民前来观看,这样可以使人们记住逝者,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同时也使人们的清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几处墓志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有一处墓志铭的大致内容是:“家父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军官,后任军长职务,参加过北伐和抗日战争,1971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短短的几句文字概括了一个人的生平,也蕴含着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米六二,肌肤亮丽。家庭幸福,心想事成。突发难症,夺我丽人……”一位女士的墓志铭是一首诗,从逝者的外表到家庭事业以及死亡的原因都概括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原本有些凝重的清明气氛变得有几分轻松、活泼。
    还有一位洋女婿为自己的中国岳父立的墓志铭采用“土洋结合”的方法,墓碑上用中文刻着逝者和子孙后代的名字。而墓志铭全用英文刻写,内容大概是:“这是一个新的一天,我要在这里获得祝福,没有分别、没有罪恶、没有失败。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您逝去的那一天。”
    曾经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文对古墓较有研究。他说,墓志铭在古墓中比较普遍,但现代逐渐淡化,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变化,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墓志铭都应该是缅怀先人的较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的记载。他认为,历史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国家的、民族的、地区的,小的也可分为家族的,但历史又是小的个人、小事件组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历史都存在有失传的可能。比如几十年前的历史,人们都会感到有很多记录不够的,更别说更远了。因此,墓志铭作为一种清明文化,值得推广。
    广西工学院经济系副教授覃永盛说,中国的家庭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比较强调成家立业、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一个人为自己的家族建立好名声,也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最终都想要在自己家族里面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清明扫墓,使得后人在感情上与祖先进行联系,从而使得后人建立一种为家庭、家族负责的态度,从而也是为社会负责的态度,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