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好粉还需好“火候”——首届柳州螺蛳粉大赛留给人们的思索

  • 2008-10-13   记者 闫友明 见习记者 计武俊

内容导航:

  10月12日,由市商务局、柳州日报社、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柳州螺蛳粉大赛在大赛主会场紫金殿酒楼画上句号。这次大赛给了人们一个启迪:今后如何进一步规范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打好螺蛳粉这张牌,使柳州美食文化的螺蛳粉品牌能够走出去,为我市打造旅游名城、文化名城注入血液?

  众多市民捧场大赛    
    大赛还没开始,就有很多市民前来捧场,有地道的“老柳州”,也有许多90后年轻人。20多岁的市民张琦说,他比较看好壮乡的螺蛳粉,口感、颜色都很好,这次来主要是品尝不同螺蛳粉店的螺蛳粉,一饱口福。但是,外地知道柳州螺蛳粉的人很少,柳州日报社等单位举办这次大赛,对提升螺蛳粉的品牌形象大有好处,希望这样的比赛一直办下去。
  各参赛选手在现场都施展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阿毛螺蛳粉店的参赛选手边煮边向记者介绍,煮粉时要讲究火候,掌握好时间很重要,软硬适中、有韧性,功夫才到家。不一会儿,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螺蛳粉就端上来了,绿油油的生菜、黄爽爽的腐竹、红彤彤的辣椒油。评委们仔细地品尝、点评每一碗螺蛳粉。大赛还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观摩,他们纷纷把镜头对准刚制作好的螺蛳粉,定格“色香味”。一些市民也掏出照相机手机,将螺蛳粉拍个够。
    “老柳州”刘娟说,柳州最早的螺蛳粉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一些小贩在桥底摆摊,当时还不是米粉,而是粉丝。现在有很多外地客人特意前来品尝螺蛳粉,难怪有人说,不吃螺蛳粉等于没有来过柳州。但由于各种原因,螺蛳粉面临危机,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让柳州的螺蛳粉也能甲天下。

    提升品牌需整合资源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大大小小的螺蛳粉店200多家,比较散乱,这种现象不利于螺蛳粉的发展。对此,很多螺蛳粉经营业主和专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届螺蛳粉大赛副裁判长黄锦鸿说,其实我市螺蛳粉也进行了品牌建设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曾参加过中国第三届地方名小吃的评比,但高兴出去,失望而归。他带去了6样名小吃,糯米糍、南瓜饼、艾粑粑等,全部评上名小吃,惟独螺蛳粉没有选上。主要是由于地域不同,口味各异,螺蛳粉的辛香、酸辣征服了南方众人,却不符合北方人的口味。
    “螺蛳粉要走出去,打造名牌,需要处理好‘拳头’与‘手指’的关系,现在螺蛳粉店各自为政,没有能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希望能成立一个螺蛳粉的行业组织。”
    肥仔螺蛳粉店负责人陈木华说,“烹调技术口口相传,又缺乏烹制标准,比如配料无固定标准剂量,必须制定有关标准。”   
    林螺轩螺蛳粉店负责人伍翔认为,我市目前的螺蛳粉店比较散,如果能聚在一起,整合资源,建成螺蛳粉柳州特色饮食一条街,形成合力让螺蛳粉走出去,才会更有实力。同时还应该从家族产业向连锁企业发展,将企业管理的理念与螺蛳粉行业的经营模式相结合,发展螺蛳粉附属品链条,比如将螺蛳粉进行加工,像快餐面一样,销往国内外。
  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徐新国表示,今后还要举办各种活动,发动螺蛳粉经营者不断总结和提高螺蛳粉的制作经验,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经营,让螺蛳粉这个柳州的特色名牌人人皆知。
    市商务局副局长唐机文说,本次大赛后,商务部门将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出螺蛳粉行业相关制作标准,规范螺蛳粉生产经营行为,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经济环境好、服务质量高的螺蛳粉连锁店,挖掘柳州螺蛳粉文化,打造螺蛳粉品牌,为我市打造旅游名城、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