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在“二次创业”中升级转型

  • 2008-09-03

内容导航:

    陈刚在接受《广西日报》记者专访时畅谈柳州工业经济新跨越
    编者按:9月1日,《广西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该报记者对市委书记陈刚的专访。陈刚在畅谈柳州工业经济新跨越时表示,柳州市作为全区的工业重镇和中心城市,在贯彻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精神中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推动柳州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升级发展,从而推动柳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今天本报全文转载如下:
    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指标。柳州作为工业重镇,在完成“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工业指标上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惟有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自我加压,全面实施“二次创业”,才能实现柳州工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工业柳州如何实现新跨越?
    记者:郭声琨书记在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经济要跨越,产业必须振兴”。作为工业重镇,柳州如何实现跨越?
    陈刚:柳州市作为全区的工业重镇和中心城市,在贯彻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精神中我们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州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我们要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汽车、冶金、机械等支柱产业优势,推动三大支柱产业向集群化发展。重点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整车生产规模,保持国内最大微车生产规模的地位,实现新型中级轿车零的突破,加快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把汽车产业打造成我市第一个超千亿元的产业,把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汽车生产集群的中心。
    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柳州的工业体系中,向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靠拢得过于集中,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太大,怎么办?所以我们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器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到2015年,柳州的新兴产业一定要成规模。

    柳州如何发挥产业优势?
    记者:柳州最大的优势是产业优势。柳州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陈刚:柳州要发挥产业优势,就必须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们面向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参与区域合作,大招商,招大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198万美元,预计全年利用外资可以过亿。这意味着柳州市的工业产业优势已经具备每年吸引外资达一亿美元的能力。我们要利用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北部湾,把我们的人才、产业优势与北部湾对接。我们柳州的“北部湾柳州工业园”正在积极推进中。同时,柳州目前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钢材、建材、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门类的大型批发市场。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柳州有望成为中国内陆与东盟双向往来的工业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物流中转基地,成为重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如何理解“二次创业”新战略?
    记者:柳州市委向全市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这能不能理解为柳州市工业经济的一次新跨越?
    陈刚:“二次创业”是我们在围绕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柳州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视柳州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顺应柳州加快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战略。我们提出“二次创业”,就是要自我加压,不用扬鞭自奋蹄,搭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这趟快车,实现经济跨越和产业振兴。
    柳州“二次创业”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不仅是实现柳州市工业经济的一次新跨越,更是推动柳州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升级发展,从而推动柳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在工业方面,我们将坚持走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为主导,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升级,推动工业产业、企业、产品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的新跨越;实现柳州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城市向第二与第三产业共同主导型城市转型,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核心城市转型,由单一经济城市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把柳州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城乡统筹更加协调、文化支撑更加强劲、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城市。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