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柳工天津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开工,这意味着柳工已在天津坚实地落下一枚棋子。今年以来,柳工在北京、安徽、香港、天津等地四处出击,兼并重组,攻城略地,同时拓展中东市场,试水印度次大陆,放眼北阿美利加,迈向全面国际化。
柳工凭什么“笑傲江湖”?柳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华一语道出其中奥妙:坚定不移地自主创新,引领着已有50年厚重历史的柳工焕发“又一春”。
世界柳工的梦想
让我们先来看柳工集团公司这样一组数字:2001年,整机销量4000台,销售收入17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2007年,整机销量36000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润6亿多元。短短的几年,三个数字分别翻了9倍、7倍、60倍!
2008年,柳工正处于战略业务(挖掘机、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配件业务)的崛起阶段,也是迈向新兴业务(叉车、起重机、矿用设备、租赁业务、全面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北征东扩、海外市场屡试身手等都体现着柳工人的方略、信心和底气。他们将通过种种努力,力争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豪言与底气从何而来?要知道,柳工虽然有着50年的悠久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面临风云突变的市场时,也曾落到濒临亏损的边缘。2002年以来,虽然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还有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引发的行业“井喷”,但这并非是柳工再次崛起的全部理由。
机会、市场,只属于那些抓得住的人。2002年,柳工董事会审时度势,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战略目标。王晓华认为,柳工能抓住这样的机会,“产品、质量、服务、营销的创新不可或缺,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这是支撑柳工实现国际化梦想的力量和源泉。
技术研发支撑创新
柳工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其核心产品——装载机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战略业务——挖掘机、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和配件业务也在发展。如挖掘机的产销量已经从2001年的56台增长到2007年的2115台,位列国内挖掘机销售前十强,排名超过沃尔沃,而挖掘机的价值是装载机的三倍。同时,柳工正在向叉车、起重机、矿用设备和租赁业务等新兴业务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单一的装载机向多元化的产品扩展,技术是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王晓华对柳工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充满信心。柳工技术研究院院长章二平表示,“我们的技术中心储备了一大批前沿技术,只要客户和市场有需求,马上就可以运用到产品上。这是柳工产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
近几年来,柳工每年的研发投入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4%以上,源源不断地向新产品“输血”。其中,2007年研发投入达到3.05亿元。在“十一五”期间,柳工的研发投入将达到10亿元。
目前,柳工已逐步建立起以技术研发、标准掌控、产权保护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完善了从产品开发到技术研究的过程。已经拥有64项专利、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凭借在研发领域的优势,柳工先后开发了挖掘机、压路机、挖掘装载机、滑移装载机、摊铺机、平地机、冷铣刨机、叉车等系列产品。目前,柳工已拥有12个产品线,200个产品品种,每年持续推出新产品近20个。
正是通过这些创新工作,柳工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如今,柳工专利申请量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
用“智”不拘一格
自主研发,最终要落到人的头上。在人才的利用上,无论是用“洋专家”还是用“土专家”,柳工屡屡彰显出胆识和魄力。
柳工在国内外分支机构里放眼全球招聘人才,“老外”也可以坐上高管的位置,美籍专家闭同葆(Beatenbough)就是一个典型。2007年初,被柳工挖来之后,闭同葆在江苏柳工指导小型工程机械的开发,使柳工小型工程机械取得快速发展。因此,闭同葆2007年的薪酬比公司董事长还高。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柳工充分利用大学及研究院所的资源,以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形式,引进一大批专家教授。有10多年福特公司产品设计工程师工作经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蒋国华,已当上柳工的副总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后戴群亮认为柳工的研究课题符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也毅然来投奔……
柳工还分批选送技术人员到国内知名大学深造;选派技术尖子到国外知名学府培训,两年来已有43批次共144名技术尖子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学习考察,经费达570万元。
柳工还以大胆启用“土专家”在业内闻名。技师韦国勇仅有小学文化,仅凭着对设备维修技术的喜爱和悟性,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绝技。公司主动请他攻克进口设备国产化中的技术难关,终于破解了外国专家视为机密的关键技术,使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树脂砂无箱造型生产线配件的国产化率达到40%。
对这些人才,柳工以高薪留之,建立“人才特区”。目前,进“特区”的39名技术精英在工资、住房、工作环境等方面享受公司的各种优惠政策。而“人才特区”的形成,使柳工很快成为“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
管理创新促效益
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在管理上,柳工同样显示了自己的大手笔。
信息技术的支撑,大大加快了柳工的产品创新开发速度。在1995年,柳工在财力不充裕的情况下,毅然下定决心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开始了“C4P”(CAD/CAE/CAPP/CAM、PDM)的产品开发平台建设。
实践证明,“C4P”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使研发部门能够优质、快速开发出各种档次的产品满足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往用手工绘图的传统方式,企业每年仅能开发1-2种新产品;而在“C4P”开发平台形成后,柳工技术中心每年都能开发10多种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和变形产品。
2006年,柳工再豪掷4000万元启动“十一五”信息化创新工程,建立以流程为中心、数据为基础的新的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好处,柳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国安深有感触,“2000年之前,柳工月产100台工程机械车,还要周末加班,就是因为信息不畅;信息化运转之后,现在一天做100多台,一切顺畅。”
如今,走进柳工日均下线100台装载机的总装厂,给人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质量和秩序。而这样的效果来源于柳工从2006年起全面推行的“六西格玛”。“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业务和部门的系统方法,主要应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缩短工作周期、减少缺陷领域。目前,柳工已开展项目153个,创效约930万元。
一系列的管理变革,带动柳工整体升级,培育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今日柳工,精心打造的中华机械工业“航母”,拔锚启航,笑傲江湖。
上一篇: 市领导向交通行业提出要求构筑好柳州大交通 || 下一篇: 精彩奥运 “金牌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