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情三江

家乡的福桥

  • 2015-09-12    廖校明

内容导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侗家的儿女,我深爱着哺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刻牵动着我的心。而家乡的福桥——风雨桥,则是这众多情愫里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奏响在我心灵深处,不时又悠然萦回着。 

    在侗乡,风雨桥随处可见,几乎“村村一座桥,桥桥挡风雨”。她犹如神话里的守护神静静地驻守在河道上,连接村落,为侗家人搭起了生活的希望。 

郭沫若曾为程阳风雨桥而赋:“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风雨桥集桥、廊、亭三种建筑风格于一身,是民族特色建筑集大成者之一,主要由木料和石材相砌相吻而成。她横跨河溪之上,石墩木构的阁楼式建筑,墩台上建着塔式桥亭和相间整齐的桥廊,亭廊浑然一体,尽显秀美与壮观。风雨桥“竹木一身”,不费一钉一铆,却历经风雨不倒,浑然天成,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精粹是如何诞生的呢? 

    侗族人喜沿河而居,侗家村落多分布在河谷、溪涧边,这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然而,纵横的河水、溪流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不便,日常生活、劳动使他们需要常常往来于河溪两边,日复一日,聪慧的侗族人开始架桥助行。经过侗族人祖祖辈辈的不断探索和积累,风雨桥随之诞生。杉木资源丰富的侗族村寨要兴建一座风雨桥,家家户户都竭尽所能地“出料出力”,备齐各种原料,然后选个良辰吉日,正式开工。经过木工师傅们一双双巧手的精细凿琢,粗糙的原木材料,变成了绝佳的建筑组合,一一拼凑起来,便形成了整个结构稳固的桥体,再经过数日的添瓦上漆和雕刻等装饰工作,一座特色古朴的桥梁便落成了。此时,村寨人会邀请各方好友,欢聚一堂,穿戴起民族服饰,载歌载舞。 

    风雨桥凝结了侗家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侗族历史文化沉积过程中汇聚成的缩影,她展现着团结协作、积极上进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焕发着璀璨的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侗家儿女。 

    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关于风雨桥的传说和故事,其中,被人们熟知且广为流传的是 “花龙救美妻”的故事。据说,有一对新婚的年轻夫妇,在走过风雨桥时,突然刮起的乌黑狂风,一下子把美丽的女子给卷走。丈夫万分着急,失声痛哭甚至想投河随妻而去,后来他的哭声惊动了河底的花龙。花龙为其痴情所感动,经察得知河中蟹精作怪,便竭尽全力救出了女子,使年轻夫妻终获团聚。后人们为纪念花龙的义举,把河上的那座小木桥改成了画廊式桥型,在桥柱、栏杆上刻了许多花龙图案,寓以驱逐蟹怪之意,又称“回龙桥”(回福桥)。这美好的故事传说植根在我的记忆中,深受花龙的感染,虽不知它存在与否,却也如孩提一般,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斩妖除魔”,造福家乡。 

    如今,她是为人们遮风挡雨,提供便利的风雨桥;也是侗家青年男女幽会密语的“鹊桥”。每逢民俗节日,人们都会在桥上或桥头举行祭祀仪式,或纪念花龙,或祈求平安,足以体现出侗族人民对风雨桥的重视。 

    每次外出求学我都会经过家乡的风雨桥,那一段木质的桥板路虽然不长却很熟悉,踩上去时发出“哒哒”的响声,绕梁的余音敲击着我柔软的心田。她如同母亲一般,任我撒娇,出行时为我叮嘱方向,回来时为我照亮回家的路……

 

    上一篇: 特色推出去 企业引进来 || 下一篇:梦中丹洲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