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于1952年11月26日成立。它由原融县的融水镇、融水、永乐、和睦、四荣、香粉、安太、安陲、洞头,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大浪、白云、拱洞、红水,罗城县的中寨、三防、汪洞、滚贝、杆洞,以及贵州省从江县的大年等两省区四县19个乡镇组成。原名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9月20日改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县, 1966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同年6月16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政协”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自治区成立后,原融县改为融安县,县府迁往长安镇,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府便设在融水镇。
图为1979年5月恢复政协组织后,融水政协在融水镇和平街7号楼的第一个办公楼。现任融水县政协副主席赖苗(左二)、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吴荣辉(右一)等同志与曾任融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副主席邓成德(中,93岁)及其夫人在政协老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二、融水县政协概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成立之前,1950年3月初,原中共融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前身)县委召开各族各阶层上层人士会议。1952年11月26日,在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之际,又召开了各民族各阶层上层人士代表会议,成立筹委会,选举产生了以杨文贵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这个会议代行人代会职权,实质上是县政协前身。
1956年6月3日,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县政协全体委员会议,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主席:杨文贵,副主席:梁彬、潘锦成、胡佩生、李竹斋、王会文、邓成德、蒙治平。政协办公室于1956年8月正式成立,办公地址设在南街,主要工作是处理日常会务。下设工商组、社会组、文教组、卫生组等4个工作组。县政协第一届委员有65人。其中中共党员13人,党外人士52人。
1959年9月9日换届,成立第二届委员会,有委员82人。主席:潘体彩,副主席:梁彬、石亭、胡佩生、潘锦成、李竹斋、王会文、邓成德、杨文光、朱流。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被迫中断政协工作,直到1979年5月21日才得以恢复政协组织。中共融水县委根据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电示,恢复县政协组织,组建本届新政协委员会。主 席:贾凤英,副主席:赵荣贵、蒙 伟、刘富贵、吴忠祥、杨文光、潘锦成。
1981年1月23日组建第三届委员会,有委员76人。主 席:何世隆,副主席:邓成德、潘锦成、杨文光、于德道、 蒙治平。地址设在和平街,与县委统战部联合组成一个支部。县政协成立了学习委员会,下设民族宗教工商组、科技教育卫生组、文史资料组、对台侨务组等4个工作组。
1984年10月11日组建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09人。主席:何世隆,副主席:邓成德、蒋学伟、叶启德、何毅、 张振传、吴运珍、谢光寿。设“四个委员会”和“六个工作组”,四个委员会为工作组委员会、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六个工作组为农业组、工业组、经济组、文教组、卫生组、民族三胞组。1985年2月27日单独成立了政协机关党支部。经中共融水县委批准,县政协于1985年3月成立政协党组。
1987年11月14日组建第五届委员会,有委员127名。主席:覃涛,副主席:银汉宣、潘文雄、张小文、叶启德、卜昌文、陈剑鸣。设有四个专委会和八个工作组。四个专委会为提案审查委员会、工作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统一祖国委员会。八个工作组为工业组、农业组、教育组、医卫组、民族宗教组、文化艺术组、政法组、群团组、经济组。1987年3月,由本县政协承办六县(罗城、宜山、河池、环江、东兰、融水)协作区域第二次会议。
从1956年6月3日至1987年11月14日止,融水苗族自治县政协共经历了五届委员会。
融水县政协成立以后,统一战线逐步巩固和扩大。一届委员由九个界别65名委员,到五届已扩大到18个界别127名委员,其中,无党派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农林、工商、科技、教育、卫生等委员,由一届的13名增加到85名。统战范围不断扩大,界别不断增多,充分显示了我县统一战线已由工、农、知识分子的联盟,扩大到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党外人士、港、澳、台、侨同胞等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的广泛联盟。
(本资料由吴荣辉整理提供)
上一篇: 纪念我哥黄翰书烈士 || 下一篇:融水革命老区县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