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过大年,“北方的包子,南方的汤圆”,让年味更足,亲情更浓。在我们鹿寨,年夜饭总少不了水豆腐圆这道特色菜。
许多外地人来到鹿寨,第一次吃到水豆腐圆,都赞不绝口:外皮的豆腐嫩且爽口,包着的肉馅香而不腻。他们却又好生奇怪:水豆腐这玩意儿,娇嫩易碎,如何将它包成这么个有馅心的丸子呢?
我母亲在世时,每年的大年三十,都做水豆腐圆。年复一年,这道特色的年夜佳肴,传给了女儿、媳妇,可谓代代传承。我从小耳濡目染,也知道了制作这道传统菜肴的工艺流程,也学会了这门手艺。简而言之:首先,将买回的水豆腐装入布袋子里先滤水,再用小石磨或砧板等重物把水压干,然后将精肉(也可加少量肥肉)、虾仁、木耳、香菇、冬笋(或荸荠)剁碎,拌以香油、味精、五香粉(十三香)、食盐,调好馅心;随后,将压干的水豆腐加上生粉,抓碎抓溶(最好是加入鸡蛋清,不但增强豆腐皮的凝固性,且做出的豆腐圆更富有弹性,更加脆口)。用料就这样全备好了。做豆腐圆时,在左手心抹上一点植物油(为的是使豆腐皮不沾手,让表面更显光泽),将一小团豆腐摊开为皮,放上馅心,包成比乒乓球略小的丸子(煮熟后即膨胀成乒乓球大小),在手心轻轻抓拢捏实,接着,将它从左手掌摔到右手掌,从右手掌摔到左手掌,“噼叭,噼叭”地来回摔打十几下,使之光滑结实,故又称“打豆腐圆”。待到锅里的水烧开了,便将做好的豆腐圆下饺子似地下到锅里,10分钟左后,圆乎乎的豆腐圆一个个浮了起来,意味着已经煮熟了。而后,将煮熟了的豆腐圆捞入冷水之中浸泡,避免其过早与空气接触而表皮发黄,品相不好。冷却后,即可盛入盘中或放入冰箱冷藏。有的人家,将做好的豆腐圆放入冷油锅中加热炸熟;或将豆腐圆轻轻压扁,用文火生煎,直煎到两面焦黄,内心熟透。后两种作法,吃起来香脆可口,另有一番风味。
吃年夜饭的时候,满桌鸡鸭鱼肉,中间打着火锅,将豆腐圆放入火锅中。在这大年三十阖家团聚的时刻,豆腐圆便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有的人家在包豆腐圆的时候,特意在几个豆腐圆的馅心里分别放入一枚硬币。吃饭时,谁要是挟到了这样的豆腐圆,咬到了馅心里硬币,谁就撞到了好彩头:大人们咬到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财”;要是孩子们咬到了,意味着他将来有“钱图”(前途)……于是,一家人在“恭喜发财”“前途无量”的喝彩声中,举杯同庆,其乐融融。
关于水豆腐圆,有这么一个传说——
清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广西,临近春节时,义军的一支小部队开到鹿寨休整。太平军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深受广大穷苦百姓拥戴。鹿寨的父老乡亲们想犒劳义军,可时值战乱年月,苦于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一个个心里着急。这时候,一位小餐馆的厨师应承,一定要给太平军做一道价廉物美的新鲜菜。在他的统领下,父老乡亲们分头做豆腐,用少量的猪肉剁馅心;一帮妇女在他的指点下,打起了水豆腐圆。大年三十那天,太平军将士吃上了一盆盆可口的豆腐圆,无不交口称赞;后来转战南北,广为传诵。于是,鹿寨水豆腐圆声名远播,并沿传至今,成了家乡一道特色菜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润了一方传统民俗文化。豆腐圆之所以沿传至今,除了它是一道美食,还蕴含着家乡人祖祖辈辈盼望团圆,乞求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