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洛江渡口两块碑

  • 2015-10-24    吴 狄/文

内容导航:

  在中渡镇东门码头洛江古渡的榕树下,有两块碑刻:一曰《中渡县公署布告》,一曰《义渡记》。这两块碑,是中渡镇人钟秀杰先生(字明甫民国初年就任中渡县县长)于19211015和退隐林泉后的1937年春前后撰写的,并勒石以志。两块碑曾长期丢失,是“文化大革命”灾难后,群众找回并要求立于渡口两岸。前者,尚完好无损;后者已断裂,但群众已用水泥粘合补好。 

  古县城中渡镇的碑刻颇多。但现存的碑刻中,唯这两块读后却格外令人注目。 

  《中渡县公署布告》,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大声疾呼:“照得县署陋规流毒,相沿已久,若不力行革除,其为害人民不知伊于胡底!”究竟“为害人民”的“陋规流毒”是什么呢?钟秀杰先生说:“本知事莅位,清查档卷,仅乱收费一项,便触目惊心,其中有“抄录费、戳证费、挂号费、抄批费、又抄录费、千方之讼词费、开变费、传票费、袋案费、敷堂费、传供费、笼口费、传送柴水费、领状费、开销费、捉堂费等项”。真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暗无天日的社会现象。1921年,“民国”已经成立9年,距19111010日武昌首义,推翻满清王朝也已经10个年头了,在古县城中渡,苛捐杂税竟然还如此之多!怎不令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钟秀杰先生感慨系之呢?他于是拍案而起,“净书并勒石县署门外,俾众周知……合行令饬”。“与百姓有缘,方来此地;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尽管钟秀杰先生追随革命,是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留学生中培养的众多民族民主革命者之一,但在80年前的中渡县城,能有如此心胸与作为,委实要有点超凡脱俗的勇气。当代人读后,如不带偏见,也不得不承认,是难能可贵的。 

  钟秀杰先生1937归隐林泉后所撰《义渡记》一文,如仅从题目上理解,无非是记述捐献资财,购买船只,雇请水手,免费为两岸群众摆渡洛江的经过。其实,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钟先生以简洁生动的文笔,翔实地勾勒了山川河流、古城沿革,特别是洛江的历史人文风貌;他还以抒情流畅的词语,热情赞颂讴歌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见义勇为,毁家纾难的博大胸怀与崇高形象。文采泱泱,雄风浩浩,夹叙夹议,很有些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论人记事的遗风,令人荡气回肠。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