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中渡城区古建筑风格探秘

  • 2015-10-23    廖兴权/口述 钟维正/整理

内容导航:

  中渡古城始于三国东吴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继唐、宋历朝历代直至民国,其间均设建治,属辖分明。遥遥千余载,煌煌标史册,堪称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传承拓展,百代千秋,生生不息。 

  古城中心三座标志性建筑——武庙、戏台、字纸炉之功能,鲜为人知。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武庙,同期又于庙前建戏台、字纸炉(戏台、字纸炉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从表象理解 :武庙为供奉关羽的庙堂,承传忠义的象征;戏台为古城文化生活中心;字纸炉为焚烧字纸的炉灶。关于字纸炉,它高约4米,呈八角形塔状,直径约1.82米。古时中渡对文化人倍加尊重,他们书写的字纸是不可随意丢在地上任人踩踏的,应收集于此炉焚烧升天。此三座建筑,反影了古城崇文尚武之风,而另一功能且听由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古城老人聊天,谈到了古城建筑风格,街、巷规划设计的神奇和魅力,特别讲到了武庙、戏台、字纸炉三座建筑的神奇功能由来。听后无不令人惊叹古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辈们的卓越智慧。 

  古城主街道均以方位命名。武庙、戏台、字纸炉均建于古城向北延伸的北街,于北街的中段处,分岔出一条向西北延伸的横街。这样,北街与横街则成了“人”字形的格局。在人字形格局街道左右两侧方向,各有山岭一座,左侧西眉山,右侧)哥岭,酷似人字两边两点,从形意上使人字形街道的格局变成了“火”字形街道的格局。北方壬癸水,火遇水为克,犯忌。武庙建在火字头,如火字加个宝盖头为“灾”字。古城中心惊现“火、灾”格局,形意不祥,一城惶恐。为破此局,请来高明先生点化,遂建戏台一座于庙门前方(宝盖头下方,人字头处),又于北街与横街连接处下方(人字底)建字纸炉一座,“火、灾”二局可破,一城平安頼此之功。 

  也许,这些传言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在那些个特定的年代,亦反映了人们祈求太平、祛灾纳福的梦想。 

  不过,武庙、戏台、字纸炉建成后,成为古城中心标志性建筑,大大提升了古城中渡的形象和影响力。武庙香火鼎盛,戏台文化生活丰富,字纸炉成为古城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表征。 

  今天,当您迈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您会随处发现民居山墙凸突的叫封火墙。还有那街道走向的方位和小巷的纵横穿岔,无不包罗了“八卦”的玄机和无处不在的神奇魅力。她是一座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现越、汉文明的岭南建筑风格和老祖宗的“儒、佛、道”及风水学之精华大成。 

  2015年中渡古镇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人们以百代千秋的勤劳、勇敢和智慧,铸就了中渡古城的灿烂与辉煌。 

    上一篇: 洛江渡口两块碑 || 下一篇:观音洞与五马归槽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