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盘沟坠落一架B-24轰炸机
70余年前一个秋夜,大概是1944年10月的一个晚上八九点钟左右,村寨里的人都陆续入睡了。一架起火的飞机从桂林方向飞来,经过两圈低空盘旋之后,坠落在拉沟乡三盘沟的茫茫森林里,随即发出剧烈的爆炸声……

这就是当年坠机的“三盘沟”
现年85岁的木龙村白竹屯老人吴新喜回忆,从离屯3公里的三盘沟那边传来的那声巨响,让群众很惊慌。村里立刻派出几个大胆的青年去打探,其余的人都躲在屋里把大门关得严严实实的。吴新喜那年13岁。第二天天蒙蒙亮,他就跟着大人进了山。俯看三盘沟谷底,才知道是飞机坠落山谷。正当大家准备走近谷底的飞机残骸时,突然传出两声枪响:“叭叭!——”随后传来几声像是呼叫“救命”的喊声。群众这才发现,密林里的树梢上挂着白色的降落伞,还吊挂着一个“洋人”——这“洋人”正是鸣枪求救的飞行员。见此情形,群众经过商量,作出了营救计划。大家找来树木搭成简易的梯子,有人上树解带,有人树下接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终于把这名飞行员从20多米高的大树梢上解救下来。由于语言不通,洋人展开了内衣上印着的一行字:“美国洋人,来华助战,空军一体”,大家才知道坠落的是来中国帮助打日本鬼子的美国飞机。
飞机坠落时撞在一棵大树的树冠上,水桶粗的树干被飞机刮断,飞机的一个机翼也被大树挂断,侧靠在大树干上。飞机没有完全粉碎,机头还在,烧掉的大半节机身焦黑、变形……吴新喜听大人们说,这是一架美国“飞虎队”飞机。飞机机身印着一排五角星图案,机头印减大鲨鱼图案。
“飞虎队”全称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由退休的飞行教官陈纳德创立。1940年通过租借法案引入首批100架战斗机,这批飞机引入后即投入援华对日作战。据有关资料介绍,“飞虎队”飞机上的五角星图案和鲨鱼图案是有来由的:飞机上画的大鲨鱼图案,是因为小日本四周环海,日本人最害怕海里的鲨鱼,在机头画大鲨鱼,起到震慑日本人的作用。100架飞机组成的“飞鲨队”,的确让日本人无比惧怕,让日本战机吃尽了苦头。经几年的空中较量,日本强大的空中战队几乎被全部扑灭。然而,“飞鲨队”又缘何变成了“飞虎队”呢?原来是中国报纸在刊载消息时,把“飞鲨队”译作“飞虎队”。“飞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相当威武的,既然中国老百姓敬畏猛虎,美方也乐意接受报纸译出的“飞虎队”称呼,因此,画着鲨鱼的美国飞机战队,就变成了“飞虎队”。至于飞机上印着的“五角星”,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数方法——一颗五角星记录一次辉煌战绩。飞虎队规定,美机击落一架日本战机,就在机身印一个五角星,机身上的星越多,战绩就越辉煌。吴新喜和乡亲们看到的这架飞虎队的飞机,是一架战功卓著的援华飞机,可惜坠毁了!
瑶民用爱心营救11名飞虎队员
“飞虎队”飞机坠落木龙村境内的三盘沟,榴江县政府也观测到了。日本侵入广西后,飞机四处轰炸,榴江县政府是为躲避日机的轰炸,临时迁到拉沟乡六章村志勇屯办公的。志勇屯与木龙村只隔几座山。
木龙村白竹屯群众营救下这名飞行员后,又扩大了搜寻范围,找到了另外一名跳伞的飞行员。两名飞行员被带回村里,安排住到张永寿家。看到飞行员在山里被惊困了一夜,张永寿夫妇就煮鸡蛋给他们吃;他们也拿出自带的干粮给张永寿的小孩吃。除了白竹屯群众营救美国飞虎队员,木龙村的杉木屯群众也参加营救,两个屯总共成功营救了11名飞虎队员。木龙村群众与洋人无法交流,营救时就凭洋人内衣上的“美国洋人,来华助战,空军一体”这行大字,他们给了飞虎队员贴心的帮助,使飞虎队员真正转危为安。当飞虎队员被集中送到一起相聚时,他们一见面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阔别了半个世纪后的重逢,惊喜伴着泪水刷刷往外流。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营救和帮助非常感激,欲用中国式的跪拜大礼向木龙村群众鞠躬,被村民制止了。老百姓对这些为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险些献出生命的飞虎队员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我们的好朋友”!飞虎队员似乎听懂似的,连声说着“thank you!thank you”(“谢谢!谢谢!”),一个大胡子用指南针指着柳州的方向,也竖起大拇指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OK!Liuzhou(好样的柳州)。”飞虎队员在木龙村得到了群众的盛情款待。
坠机事件发生后,榴江县政府高度赞扬了木龙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援助得力。县政府很快把获救的11名飞虎队员接走了,据说这11名飞虎队员得到木龙村群众救助后,帮助中国抗日的决心和勇气更高了。恢复状态后立即参加了空中打击日本飞机和轰炸日军的多场战斗,在战斗中先后有9人牺牲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抗战胜利后,另两名飞行员回到美国,一个叫詹姆斯·沃恩,一个叫罗伯特·左仆。沃恩早年去世,左仆不知还生存否?飞虎队员们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挑飞机”留下了得以流传的故事
坠机发生后,榴江县政府请来了机械师拆卸报废的飞机,组织木龙村群众用木扛、扁担、筐子进山搬运飞机部件。由于飞机已完全报废,群众在拆卸中,把大件拆成小件,能装进筐的就装进筐子,能用肩挑背驮的就肩挑背驮,群众把这个工作总称为“挑飞机”。搬运出山的飞机主要部件,很快就由县政府开车运走了。
尽管群众积极进山挑飞机,但这一工作还是草草结束。散乱在地上的相当一部分烧焦的、变形的飞机零件、机壳等,就丢弃不收集了。战乱年代,家园凌乱,何况烂飞机废弃物,谁还有心机收留?当时县政府运走了好的飞机零件,但解放后就不知运到哪里了。而原先坠机现场无人收留的散落部件,被一些群众捡了一些回家,有的用来打制农具,有的被用来打制生活日用品,有的则躺在群众家中的杂物间里几十年。

用坠机残骸制作的提桶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援华抗日的“飞虎队”存活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们,掀起了一股来华重访热,“飞虎队”在广西的战斗足迹才被重新引起高度重视。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开始寻找老物件,如一些失事飞机残骸等。鹿寨县文物部门也由此访问拉沟乡木龙村的坠机地点,展开挖掘整理,得到群众配合,找回了一些宝贵的飞机部件,拍到了60幅飞机残骸的照片,一些实物作为馆藏文物保存下来。由此,也全靠70余年前的那次“挑飞机”时,没有把那些飞机碎片挑干净,否则,当年参与“挑飞机”的人都不在人世了,这次坠机事故没有物件的话,就难以证明了,也就没有继续流传的故事了。
卢百可访瑶山深深感谢木龙村群众
1997年春,身高1.9米的美国人卢百可,怀着对美国这支70多年前援华抗日“飞虎队”无比崇敬的精神访问中国。卢百可的父亲也是“二战”期间的美国飞行员,在太平洋上与日本飞机进行过多次殊死较量。从父亲那里,卢百可听到不少关于“飞虎队”的故事,对援华作战的美国空军的传奇历史极感兴趣。卢百可操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在当时柳州市文化部门领导和县乡领导的陪同下,冒雨探访美军“飞虎队”在拉沟乡木龙村坠机遗迹。通过村民的帮助,在坠机地找到一小段飞机上断裂的活塞环和一个陶瓷零件,又在村里群众家中还找到了飞机的起落架,令他无比惊奇!卢百可听了群众讲述营救飞虎队员和“挑飞机”前前后后的故事,感动不已,他认为木龙村群众对美国飞虎队员非常友好!
他也转告了木龙村群众,虽然被他们营救的飞虎队员大多牺牲在中国对日作战的战场上,但在很多美国老兵的回忆文章里,都一直没有忘记曾经得到过中国老百姓的帮助。老兵们对那段岁月已刻制成“中国记忆”。卢百可代表所有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员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们,感谢中国、感谢广西柳州、感谢木龙村群众的友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