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米行街忆旧

  • 2014-06-13    黄明镜

内容导航:

    旧社会,平山有三条街:最上的一条叫高头街,下面的一条叫底下街(亦叫桥头街),居中的一条则叫米行街。

米行街其实很短,也很窄。长不过50米,宽约4米,整条街仅有8户人家。但这里过去很热闹,平山所有的商铺都在这条街上。黄接兴、黄益兴、李隆记、练记的杂货铺都在此营业。每逢圩日(三天一圩),刘家和凤家的米粉店又敞开大门,面市赶集的人群。这时,又挤进来两三摊卖猪肉的屠户,这条狭窄的街道就显得更拥挤和热闹了。

米行街是南北走向,南端紧紧连着戏台。戏台的对面是武庙。戏台和武庙之间,是一个可以容纳约400人看戏的场地。这地方可挡雨,但不避风,是用6根直径约40厘米的杉木圆柱做支撑,支柱上有框架组建,框架上盖瓦。平时,这个看戏的地方就是粮食交易场所。那个时候的粮食交易,很少用杆秤来称,多是用筒子来量的。

卖米的人都备有两个竹筒,一个是1斤装的大筒,一个是半斤装的小筒。来的人买多少,卖的人就给量多少。多是小买卖,用筒量不厌烦。若遇上几十斤或上百斤的买卖,就得拿去公秤处去称了。那时还有一个计量单位叫“斗”,1斗即10斤。米行街就因此而得名。

米行街南端的武庙,是平山街的人祭祀活动的中心。逢年过节,大家都来这里朝贡烧香,祈求神公保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武庙里有庙祝专门负责打理事务。最后一个庙祝是湖南人,个子高高瘦瘦的,姓唐,大家都叫他唐伯爷。“文革”时期,武庙连同戏台都被当作“四旧”拆除了。

米行街原有的格局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虽说现在的米行街还是8户人家,(有的已经易主)但已经不见了往昔的商号。白天,这里的住户们多是关门闭户的,都外出干农活去了。

而今,一条崭新的大街从老街的大石块桥头一直延伸着向长坡方向发展,已成规模。这条新街长约1.5公里,两边全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楼房,还有几个集市用的大圩厂。这里,集政府、商业、餐饮、银行、电讯及文教卫生等于一体,热闹得很。

原来的米行街,见证着一个崭新的平山镇正在崛起、腾飞!(信息来源:鹿寨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