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德在人心 清名永留

  • 2014-04-07    文/周民霖 题字/袁子强

内容导航:
  

     

德在人心   清名永留

  ——缅怀江苏省原常务副省长、大哥周一峰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我和哥哥民云、民雷、民震四兄弟,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乘飞机赶赴南京,参加大哥一峰与世长辞的吊唁活动。当时,殡仪馆设了灵堂,江苏省委召开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但没过几天,省委又决定还要开正式的追悼大会。这在当时对于一个省级干部来说是破例,是极不寻常的事情。

  两次吊唁都来了许多人,灵堂内外都站满了,数也数不清。追悼大会上笼罩着沉重悲痛的气氛,四处弥漫着抽泣与叹惜声,其中有江苏省四家班子的领导,有老同事、老战友,也有年轻的干部、工人和农民,他们从苏州、南通、徐州、上海等地赶来。一位八旬老人在儿子搀扶下,饱含泪水,悲切地凝望着一峰大哥的遗体,久久不愿离去,口中喃喃哭诉:“是周副省长救了我,也救了我全家呀!……”

  灵堂周围挂满了一幅幅长长的挽幛。中顾委委员、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在一幅挽幛前凝视良久,悲痛地说,这幅挽幛概括了一峰同志的为人和一生:

  一世干革命鞠躬尽瘁为国家为人民甘做黄牛无私奉献宽厚正派吾辈效仿典范;

  毕生征腐恶坚持真理荣也罢辱也罢淡泊烟云坦荡胸怀德在人心清名永留汗青。

  一峰大哥逝世后,应南通地区广大人民要求,将他的骨灰埋入南通革命公墓一棵巨大的罗汉松下,罗汉松侧耸立着一块巨型花岗石,正面镌刻着由姬鹏飞同志写的“沃土埋铮骨,松柏慰忠魂”,背面镌刻一峰大哥的生平。每年清明节都有许多人在此献花,吊唁他们的老书记、老政委。

  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可一峰大哥的逝世,何以引起江苏人民如此强烈的感情波涛?连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都为之惋惜、悲痛、哀戚呢?答案可以从一峰大哥曾经蹲点的江苏海安县角斜镇看到。一峰大哥逝世,中共角斜镇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镇红旗民兵团派了几位代表赶来参加吊唁,他们送的一幅挽幛中写道:

  五十余载惠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半个世纪奋斗丰碑高耸百姓心中。

  一峰大哥是广西鹿寨人,壮族。他在上海念书,后在江苏工作50多年,曾长期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爱民为民的思想和作风,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一峰大哥20岁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就成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曾被敌人逮捕。出狱后,他的革命意志更坚定。1938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被中共江苏省委派遣到江北从事地下工作,不久任中共江北特委委员,时年24岁。接着又被派往国民党保安一旅,成功地对这个部队进行了争取和分化工作。特别是黄桥决战后,他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代表的公开身份,多次参加与国民党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的谈判,与保安一旅旅长薛承宗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为新四军不费一枪一弹挺进通、如、海、启地区创造了条件。随后他担任新四军驻马塘办事处主任。一峰大哥为进一步建立南通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抗战期间,一峰大哥还历任苏中区第四地委组织部部长、南通县委书记、南通警卫团政委等职务。在苏中四分区极其残酷的反“清乡”斗争中,他坚持党的正确方针,依靠广大群众,以少量武装与敌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南通警卫团团长殷逸等同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喋血牺牲,他掩埋了战友的遗体,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坚持在生死搏斗的第一线,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南通地区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不仅挫败了敌人“清乡”阴谋,保护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一峰大哥先后担任七纵队63团、59团政委,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战役。其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派到长期战斗过的南通地区,即华中九分区坚持敌后斗争,历任九分区副政委、政委、地委书记。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军主力北撤,环境异常险恶的形势下,他与梁灵光等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重新组建分区主力和地方武装,武装力量由2000人发展到1.8万人,不仅胜利地完成了极其艰苦的反“清剿”斗争,而且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达1.6万人,有力地配合我军主力的反攻。为此,一峰大哥与九分区受到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苏中军区等多次嘉奖。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一峰大哥被任命为警八旅政委,带领九分区军民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一峰大哥先后担任松江地委副书记,苏州地、市委书记,后又任江苏省财委、计委主任等职。1956年当选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时年41岁,是班子中年轻的成员。其间他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持制定和实施江苏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及南京大桥筹建、大运河扩建等项目的领导工作。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百废待兴,他又欣然接任南通地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广大干群努力奋斗,连续四年上了四个台阶,使南通成为亩产百斤皮棉的专区,粮食也由调进变为调出,成了全国产棉产粮大户。他在南通打过多年游击,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因而下到基层,就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实行“三同”,深受群众爱戴,群众都亲热地叫他“老政委”。

  “文革”中,一峰大哥被当作“走资派”批来斗去。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回到省里工作,担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负责省政府日常工作,夜以继日地处理大量繁重的政务。与此同时,他还抓紧江苏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无论是连云港和镇江港的建设,还是扬子乙烯、征仪大化纤、大屯煤矿、徐州电厂、谏壁电厂、镇海水泥厂等,无不留下他的脚印和汗水,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江苏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扬州至徐州段400公里河道拓宽,这是全国最大的内河工程,事关重大,一峰大哥责无旁贷兼任了此项工作的总指挥。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终于如期完工,被交通部誉为“工期短、效益好、投资省的典范”。

  一峰大哥时刻关心群众利益,始终把爱民惠民放在工作中的首位,甘做人民公仆。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蹲点,首先选择角西大队实现农业机械化,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踏水灌溉人磨粮”的农民,改变为机械耕田、抽水、磨粮。有个社员叫高广明,一家6口,他是主要劳动力,但21岁时患肺结核,大量吐血,当地医生认为已无法治疗。一峰大哥知道后,立即吩咐把病人送到南通医院。经诊断为肺脓疡,经6个小时的手术,根治了缠住他10年的病魔。这件事使广大农民深受感动。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对此作出评价:“一峰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对同志对战友,对上级对部属,即使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庶民,他都是诚恳宽厚待之,以自己至诚情怀、高尚的品德而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重与爱戴。

  1983年,一峰大哥先后受党中央委派,赴广西、安徽工作。他任中央广西工作组组长期间,广西在“文革”后遗留问题多,矛盾错综复杂,而他能坚持原则,正确执行中央关于广西处理“文革”遗留问题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干部,稳妥地解决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平反了冤假错案,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稳定了广西大局,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一峰大哥强调冤仇宜解不宜结,让“文革”中有严重错误的人主动上门道歉请罪,共吃“弥合饭”,共饮“团结酒”,有力地消除了派性,化解了仇恨。经过多年的检验,证明广西处理“文革”遗留问题很成功,既无“夹生饭”,也没有“翻烧饼”。

  之后,中央又任一峰大哥为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驻安徽联络组组长,同样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一峰大哥虽生于上海,但童年在壮族家乡度过,13岁才回上海念书,以后一直在江苏工作。尽管如此,他仍不忘自己是壮族人民的儿子,他对壮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仍很眷恋。在广西时他作为中央工作组组长,生活很简朴,常要我给他做点壮族的粽子、糍粑和豆腐圆吃,还要品尝壮乡的醋血鸭。有时他和群众还讲几句壮话,当然口音已南腔北调,但他说:“作为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字是不能丢的。”

  一峰大哥常常说他有两个故乡。江苏是他毕生战斗过的地方,这无疑是他的故乡;但是,他也总忘不了养育哺育他的壮族故乡。所以当党中央决定江苏和广西为对口支援的省区时,他异常兴奋,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记得1980年,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黄云为团长的广西政府代表团一行20余人到江苏,正式会谈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我作为南宁市一轻局的领导也参加了代表团。一峰大哥代表江苏省委和省政府热情接待了广西同志,并在中山陵五号主持了两省区会谈,确定了长期挂钩支援的形式和办法,初步拟定了江苏支援和合作的重要项目。当时,江苏9个市确定与广西14个地市结成支援对子。如南京对南宁、无锡对柳州、苏州对桂林等等。

  不久,江苏省组织各市、各行业的领导到广西考察和商谈支援项目。在代表团出发前,一峰大哥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对口支援广西是中央的决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代表团去广西一要学习,二是支援。对广西方面提出的项目,凡能办到的,要认真办好;一时办不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去办;实在办不到的也要把情况说清楚。他的讲话怀着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对自己家乡深厚的感情。

  据广西经协办截至2000年的统计,江苏20年的对口支援,共实施项目1700多项次,投资56.3亿元,获利11.37亿元。为广西培养人才10000多人次,还互派学者、专家、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开发新产品500多个,成绩显著,为广西经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一峰大哥尽管对广西家乡深深眷念,但却长期无缘回到广西工作,虽然也有两次机会,但他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政协主席的管文蔚,在江苏《新华日报》怀念周一峰的文章中披露了一段旧事:“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张云逸提名要他去任自治区政府主席。70年代末,中央又征求江苏省委意见,要他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的确,要选拔像一峰那样资历、水平、能力的壮族领导干部不易,但江苏的工作也实在需要他。他表示尊重省委意见,留在江苏。”“一峰总是工作第一,革命第一,而把自己的荣辱得失看得很轻。”

  一峰大哥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一生所作所为,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表现了一个人民公仆的本色。

  缅怀一峰大哥,我不禁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经典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一峰大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中。

    上一篇: 童心向党 || 下一篇:筒古山下白马坪遭匪难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