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委员视点

委员大会发言之二

  • 2013-02-02  柳江县政协办公室  

内容导航:

  关于加强乡镇文广站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都镇联络组

  

  

  近年来,随着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柳江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但乡镇文广站作为新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却土壤“板结”,肌体“贫血”,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我县文广站基本现状

  文广站全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站,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文化、广播电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搞好文化交流和作品选送及民间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负责广播、新闻和其他信息传播。据统计,全县乡镇文广站人员编制数为39人,在岗人数30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仅占总人数的28.21%。12个乡镇都建有达标文化楼,总建筑面积达约5000平方米,总藏书量约6万册。平均每个乡镇文化楼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均设有多功能厅、阅览室、棋牌室、电子阅览室、资料室、办公室,配备4台以上电脑及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等。但由于存在人员构成不合理、活动设备不完善、活动经费缺口大等问题,导致大多数乡镇文化楼对外呈半开放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二、乡镇文广站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管理弱化

  文广站“三权”下放乡镇以后,业务上接受县文体局、广电局双重指导,权属上归乡镇领导。文广站既管文化体育,又管电影放映和“村村通”工程,还要参与乡镇各项中心工作,没有多余精力组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活动,致使文广站的文化功能弱化问题十分突出。村级文化室更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属于“一块牌子,一条汉子,一张桌子”的现状。

  (二)业务不精,人才匮乏

  一是缺少编制,年龄老化。除洛满镇文广站有7个编制外,其它乡镇是2—3个编制,全县文广站干部平均年龄约43岁,“造血”功能不强;二是混岗使用,学历偏低。有些干部身兼两职,文化专干不姓“文”。随着文化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缺少有文化、会管理、懂技术的年轻型干部,尤其缺乏文艺骨干。三是指导不够,疏于培训。上级部门对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级接点和村级接点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使用在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活动不多,文化缺失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牵头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多,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又缺乏带头人和组织者,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不足,农村居民主要娱乐方式是打牌、打麻将,甚至参加“六合彩”活动。一些农民缺乏现代文明知识,精神文明领域出现“断层”,致使封建迷信死灰复燃,有的农民热衷于修庙、修坟活动,腐朽落后的“亚文化”、“反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负能量作用有所增强。

  三、加强乡镇文广站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干部队伍,理顺各种体制

  一是由上级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广站现有干部进行深度挖掘,对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重点业务培训,增强“造血”功能。二是结合职责要求,配齐乡镇文广站岗位人员。对新进入文广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置硬性规定,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增加“输血”功能。三是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机制,加强部门的沟通协调,互通信息、共享资源。

  (二)启用文化设施,培养民间人才

  近两年,通过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室、篮球场和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通过政府牵头,文广站负责,充分启用村级文化室作为阵地,每个文化室指定专人管理,每个行政村设1名文体爱好者作为联络员。帮助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能经常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队伍(文艺演出、龙狮、山歌、体育等方面的均可)。一方面,鼓励农民自创文化,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演出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不断改进“农村文化大餐”一成不变的“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旧模式;另一方面挖掘民间艺人,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重点扶持富于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激发民族自豪感,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提高活动质量,满足群众需求

  首先,要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创作,对贴近“三农”的本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群众以身边的人文自然、新人新事、感人事例编成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给予重点扶持,通过组织演出等形式感化心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主流思想阵地。如三都镇文广站邀请专业人士以三都镇香葱喜获丰收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品《到了三都不想回》,在三都镇2013年元旦晚会上演出获得好评如潮。其次,紧扣宣传十八大精神等时代主题,引导民间文艺队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利用三句半、小品、彩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开展“欢乐农家”、“新风新俗”等文化活动。最后,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将新农村文化活动向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方面引导。

  (四)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通过政府重点扶持,继续用足、用活文化惠民工程等系列政策,不断完善文广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文艺人才,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把文广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广站,真正建成农民朋友的精神乐园,建成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

  

    上一篇: 委员大会发言之三 || 下一篇:委员大会发言之一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