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讯

“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 2015-11-25    

内容导航:

 

 生态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为加快推进美丽城中建设,确保我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委、区政府要求从2015年至2016年底,在全区完成“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目标任务。区政协常委研究决定开展“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征求建议座谈会,赴区内外先进县(区)、市考察学习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现状

根据自治区、柳州市《“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以及柳州市关于《“美丽柳州”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活动安排,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印发了《“美丽城中·生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及三个专项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的具体目标任务。 

   (一)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工程初步取得成效

    1、道路硬化工作初步取得成效。自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以来 ,区加大了辖区村屯道路改造力度,累计完成投资2650万元,完成31条道路的改造工作,累计改造面积16万平方米。牛车坪已完成通村的水泥路,由市级相关部门规划建设的连接环江村、柳东村的滨水大道正在施工,项目建成后,2015年内基本可完成道路硬化建设工作。各行政村的屯级道路、屯内道路正在按照计划进行改造。

2、村屯绿化工作已完成机制建设和项目设计。绿化所已完成了环江村、柳东村、窑埠村共19个屯的摸底调查工作,计划绿化村屯点19处,其中示范村屯4处,一般村屯15处,计划投入资金200万元,确保全区村屯绿化达标率65%以上。

3、饮水净化工程已陆续开工。2015年城中区要基本全面解决“十二五规划”剩余的0.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计划建成1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6处,完善维修饮水工程4处,预计投入资金200万元。目前环江村饮水工程已经进场施工,完成进度25%,其他管网改造维修工程已经委托设计单位完成勘察设计,正在准备项目立项和资金配套工作。

  (二)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有力推进“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的开展

    为完成区委提出的“美丽城中、生态乡村”的建设任务,区政府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成立专门机构---美丽办负责协调相关事宜,政府领导专人负责,在财政上保证资金支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确保了“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的开展。

   (三)“三农”经济保持多样化发展,为继续推进“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2014年以来,城中区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各项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农民增收方式日渐丰富,水肥一体化项目全面完工。“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发展势头良好,红肉蜜柚等精品果蔬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种植规模继续扩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龙城十二谷”特色休闲农庄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扎实开展。

   (四)“清洁乡村”活动实现大跨步,环境大改观

    自开展活动以来,“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宣传活动扎实开展,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有效实现村民观念大转变、村屯环境大改观、村容村貌大变样。农村垃圾大清运、水源地保护大排查、农业生产废弃物大清理“三清”活动深入推进,通过建设清洁田园示范点和自治区级垃圾综合处理示范点,使农村环境向“洁、净、美”逐步转变,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参与意识不强

    由于前期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有效的引导,部分村民对生态乡村建设不了解、不支持、不参与,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部分村民担心与自身的潜在利益存在冲突,对建设生态乡村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二)村屯绿化工作困难突出,矛盾有待化解

 1、村屯房前屋后绿地面积少,种植难度大,景观效果不够明显;

 2、部分村屯道路靠山边行驶,山与道路之间距离较窄,且存在村民自挖的排水设施,绿化难度大,与村民存在利益冲突,难以得到村民的有效支持。

   (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1、当前沿江公路正在建设中,目前道路崎岖狭窄,路面凹凸不平。

 2、村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但部分村屯通往农户门口的硬化道路仍未完善,山岭道路的会车点未得到有效落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河东村、静兰村以及牛车坪村的部分区域处于城市化推进阶段,造成了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区域。这部分区域目前处于基础设施较差、管理较难的局面。一方面因处于征地拆迁红线内不能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标准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仍需进一步调整。

   (四)部分村屯环境卫生压力较大

 1、部分村屯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中,建筑垃圾未能 及时清走,大型运输车辆来往较多,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部分村屯存在一定数量的违章无证房,且大多为外来人口 ,环卫保洁人员配备不足,住户的生活垃圾未能及时清运至垃圾箱内,造成居民区内生活垃圾成堆。

 3、保洁工具损坏严重。经过两年的清洁乡村工作,部分保洁员的手推车已损坏,有些甚至无法使用,影响了保洁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让村民自愿自觉投入生态乡村建设,进一步突出村民参与的作用。

一是突出典型示范性。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 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二是突出宣传普及性。用好新媒体,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制作刊播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场景。三是突出受众针对性。要针对不同村屯、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做好各类群众科学引导。四是突出教育长效性。要把学习宣传“美丽城中、生态乡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掀起宣传教育高潮的基础上,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

 相关部门要召集村民代表制定相对应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助力生态乡村的建设和管理。长期以来,农村有些“麻烦事”成为村集体管理的心病这类事无法用法律手段解决,选择道德评判,又缺少约束力。为此,建议推行相应的村规民约制度,鼓励村民自觉参与生态乡村的建设活动,突出村民参与的意识和作用。

   (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有效投入。

1、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生态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建设生态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

    根据城中区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脉络等因素划分主要类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注重保留村屯原始风貌,充分依托自然环境,巧借山形,善用水势,努力凸显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农耕文化。充分释放乡村的山水田园之美、人居环境之美和人文乡愁之美。要把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乡村饮食、特色民居、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为切入点,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地域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突出效益的原则,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剂使用的管理办法,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可采取区政府投入一点、上级部门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着力争取“一事一议”以及上级对口帮扶单位对驻点村屯的帮扶力度,促使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3、滨水大道正在加快建设,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初建成通车,“美丽城中·生态乡村”整村改造工作应随着滨水大道的延伸而加快推进,争取在滨水大道全线贯通时给世人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生态乡村面貌。

滨水大道建成后,绿化、保洁、维护及路面附属设施安装等,涉及相关部门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要及早作出安排。

   (三)狠抓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开展“美丽城中·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是一件深受群众欢迎的好事,也是一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难事,它需要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不符合文明卫生要求的生活习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三个重点工程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需要各街道办事处、各区直单位切实按照生态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创新高效的执行力确保各项重点工程按期推进。同时,强化督查指导,要把督查指导贯穿活动全过程,确保活动始终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热度不降,避免形式主义,切实做到督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务求活动的实效高效长效。

城中区政协八届常委会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