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讯

城中区政协委员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三

  • 2008-12-09    城中区政协文教组 韦红革

内容导航: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柳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柳州市的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今天,我很荣幸地代表教育同仁在这里发言,与各行业的代表们一起分享我们柳州市职业教育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柳州市的职业教育,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马平县蚕业讲习所成立算起,已经有了98年历史,在这近百年的成长历程中,柳州市的职业教育几经波折,和全国的职业教育一样,我们经历了调整、整顿、充实、改革、完善、提高的过程,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一步一个台阶,其发展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一、八十年代:摸索中前进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报告精神,同年7月,我市教育局开始筹办市立职业中学。1982年秋,市四中、市十中、市十四中、龙城中学、柳东中学、柳州拖拉机厂中学开办职业高中班,这成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星星之火。1983年9月——1988年,我们通过改革、扶植、评估等方式,先后建立了柳州市第一、二、三职高、市三中职高班、市棉纺厂职高、柳州机械厂职高、汽车工业公司职高、郊区职高、柳江县职高和业余职业高中。1989年开始,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控制发展、巩固规模、调整结构、优化管理”的方针,招生规模有所压缩。至1989年年底,厂办职业高中与市办职业高中的校数比率为9:3。
    整个八十年代,柳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在摸索中前进,市区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从1980年的48人增长至1990年的6747人,为质变奠定了量的基础。
    二、九十年代:执着地坚守
    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任务。其实早在1990年,为使市区应届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能获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教育局经研究决定扩大职业高中招生规模,办班学校增加到14所,在校班数比1989年增加52个,使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率上升为1.22:1。1991年,市一职高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首批省级重点职高,柳机职高被自治区教委定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职业高中,柳州市人民政府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成绩的取得,很好地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九十年代的柳州市职业教育呈现出稳中求进的局面,职教工作者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干劲。然而,这种情况在跨入新世纪之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九十年代末,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普及开来,职业教育渐渐被冷落,面临着财政投入捉襟见肘、校园建设落后、生源严重萎缩等问题。柳江县职业中专学校本想牺牲职教办普高,自治区副主席吴恒闻讯后鼓励他们:咬紧牙关办好职业学校! 柳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清醒地意识到:柳州作为工业重镇,技术工人的培养是关键,人才问题只能靠职业学校来解决,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此,柳州市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普高和职校的招生比例控制在1︰1左右,并进行严格统筹,采取“一考多分流”、“两考多分流”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几次中考改革,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我市的职业教育阵地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在职教同仁的努力下,被执着地坚守着。
    三、新世纪:蓄势腾飞
    1996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新世纪,在国家大环境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扶植下,我们柳州市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特点有:
    1、办学实现规模化发展,招生人数不断增长。
    2000年,柳州市职业高中学校招生3333人(其中市区2786人,其他县份547人);普通中专招生6375人;成人中专招生1118人;技工学校招生1979人。而到了2006年,柳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16162人,其中市中职学校招生12096人,县中职学校招生4066人。目前,柳州市已拥有4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5所,各类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计达6万多人。
    2、立足我市主导产业,设置特色专业。
    我市的职业院校围绕我市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开设专业。此外,还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造学校专业,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专业,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已拥有一大批品牌学校和精品专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市交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级示范专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是广西精品专业;还有文秘、服装、计算机应用、制冷、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等多个“自治区级示范专业”。2006年11月又评选出物流、数控、汽车等10多个品牌专业。
    3、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质办学
    1998年,原柳州市教育学院、柳钢冶金职工大学、柳州工业职工大学、柳州机电职工大学、柳州市职工大学等5所学校合并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原属企业办学的二十四中附属职校、二十五中附属职校并入柳州市第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3年,原柳州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柳州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4年鹿寨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职教资源进行整合,成立鹿寨县职教中心;2005年,柳州市决定在柳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以上举措将相对分散的职业教育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使我市的优质职校不断壮大,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其中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鹿寨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整合资源,成为国家科技部首批认定的“星火学校”、自治区农业厅“阳光工程”十佳培训基地和广西劳动力转移万人培训基地。上半年在我市召开的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年”暨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上,鹿寨经验向全区推广。
    4、政府大力支持,资金投入加大。
    2001年,具有高办学水平的柳州市一职校总部,从寸土寸金的飞鹅路搬到河西新校区后,校园面积增加了5倍多。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本建设,仅2002年至2004年两年间,学校就自筹经费5310多万元,加上政府投入的1300多万元,使得学校的软、硬件都迅速得以提升,很快打造成了国家重点建设示范职业学校。
    与此同时,柳州市二职校也从人口密集的老校区搬到河东新校区,建成了“花园式”学校。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车芳仁到学校调研时,禁不住感叹道:“真漂亮,不愧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有这样好的学校,还愁没有学生来吗?”这话不假,在这几年的招生中,该校年年爆满。
    柳州市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从2005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扶助融安、融水、三江3个贫困县300名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2006年扶助的贫困生名额又扩大到600名;2007年,达到1000名,扶助的县区也将覆盖6个县。与此同时,柳州市每年在市财政教育经费预算中,将不低于总量的20%,即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投入用到柳州市职业院校基础建设。
    5、学与用相互结合,职校学生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和谐路上,就业先行,柳州职业教育已经成了高就业率的代名词。我市教育部门强调,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开设的专业,要努力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家长、贴近学生,要使学生读得起、学得进、用得上。我们的职校正是秉承这一方法,把中职毕业生培养成了企业的“香饽饽”,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而且,许多学生在各行各业中成长为骨干力量。
    据统计,目前柳州在职技术工人15万人,这当中,有2/3以上是从柳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出来的。
    6、服务农村劳动力市场,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就业再就业服务方面,我市职业教育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006年10月份开始,我市启动了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攻坚活动,一万名农民工得到免费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十五”期间,城市职业院校联合6县职校(职教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多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多人次,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5万多人次。
    各位委员、同志们
    改革开放30年,柳州职业教育曾有过辉煌成绩,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曾一度超过普通高中的发展水平,只是近年来才与普通高中教育保持1∶1的比例向前发展。这个状况,已经被业内人士总结为极具典型的“柳州职教现象”。
    “柳州职教现象”的魔力在哪里?又是什么力量支持它长盛不衰?仔细探究就不难发现,政府积极协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今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职业教育为工业柳州培养了大量的职业人才、产业人才,作为经济助推器,职业教育正积极地发挥其作用。目前,打造广西领先、全国有形象、和国际接轨的面积达1万亩的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职教的主要工作正在积极筹划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柳州市的职业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