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三十载 健康守护人
30年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妇女生孩子都要请“接生婆”。那时,“接生婆”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受到婴儿全家的感激。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凭经验接生。如今,“接生婆”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消失。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更为专业的产科医护人员,有了更先进的产科设备,“母婴安全”、“关注儿童”,让“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庄严承诺正一步一步实现。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5%,常住人口的住院分娩率达100%,这两组数据正是城中区初级卫生保健事业的这个“健康守护人”“风雨三十载”所作贡献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城中区初级卫生保健事业与全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全区的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医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政府重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卫生事业人、才、物有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千年前,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
2002年10月柳州市区域重新规划,城中区接管柳东镇及所辖六个行政村,区党委、政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成立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机构,并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城中区初级卫生保健规划(2001年—2010年)及实施方案》,与柳东镇政府签订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责任状》。同时用于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投入从2005年开始均以超过15%的比例增长。
政府的重视和资金的保障,使城中区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得以积极健康发展。2002年以来,柳东卫生院新增业务用房1 200㎡,改造危房面积600㎡;新添置了手术麻醉机、双探头B超、母婴监护仪等价值4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并成为柳州市一级医院中,第一个实现了计算机整体网络化管理的卫生院。与此同时,村卫生室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2006年静兰村卫生室投资10多万元,扩建50㎡的业务用房;环江村和牛车坪村卫生室,也先后配置了观察床、输液架、供氧装置等多套医疗设备。在优化卫生人员结构、培养技术骨干方面,2002年以来,城区所辖卫生院及村卫生所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向外输出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学习,2002-2008年6年时间,已派出30多人次骨干参加了全市各大医院举办的进修学习,以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修学习后的卫生院骨干,已能逐步开展四肢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等以前需要二级以上医院才能实施的手术。
公共卫生体系工作成效显著,农民群众健康意识有提高
“万物从土生,百病从口入”。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城中区充分依托“安全饮用水解困工程”,投入资金20多万元,对环江村、柳东村、牛车坪村的部分村屯饮用水,进行新建或改建,共解决900多人安全饮用水问题,至2007年所限区域内农村符合卫生标准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孳生臭哄哄”曾是农村土厕的真实写照,旧式旱厕也因粪便污染,常常引发人畜共患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30年来,农民群众不再受温饱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文明生活成为农民新的向往,厕所文明,也成为“乡风文明”重要标志之一。从改善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抓起,农村改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村、卫生村,把“小厕所”当成“大文章”来做,改一个成一个,到2007年城中区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普及率达7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起“天花”,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然而,提起“种牛痘”,很多人都有记忆,因为胳膊上的“印迹”是抹不掉的。计划免疫及疾病防控工作一直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城中区坚持在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全国计免宣传日进行系列宣传活动。发资料、帖标语以多种形式,对计划免疫的程序,计划免疫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以及在预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通过加大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稳定计划免疫专业队伍,更新和补充必要的工作设备和条件等手段,顺利完成内6次冷链常规运转和2次强化免疫工作,2007年“五苗”接种率平均达97%以上,确保所辖区域内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非典、伤寒、副伤寒和人禽流感等疫情暴发流行。
“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多年来城中区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成立“孕妇学校”、 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进行“三下乡”咨询义诊、发放“健康处方”等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活动,使群众的健康防病意识大幅提高。
新农合实现以村为单位全覆盖,1万多农民看病有保障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我国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农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很多人都怀念70年代1毛钱的合作医疗。从2008年1月1日起,柳州市全面启动建立城区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城中区也制定《建立城区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2008年参合率达90%,1万多农民看病有保障。自治区财政补助17元,市财政、城区财政各补助30元,农民自费缴纳25元,“每天不到三毛钱,看病住院保一年。”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目前,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新农合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截止2008年10月,城区中累计已有899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110.57万元。其中住院补偿753人次,补偿金额76.52万元;顺产补偿41人次,补偿金额0.82万元;慢性病补偿66人,补偿金额2.08万元;大病补偿39人次,补偿金额29.16万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改革开放30年,在我们为城中区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如村级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低人员老化、中医药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得不到开展、部分地区改水改厕率低、部分改建的卫生厕所未按照“三格”规定标准建造、浅表水受污染等现实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人员中医知识培训力度,增加投入添置设备,增强村卫生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同时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挂职,帮助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改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合率,拓宽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上一篇: 城中区政协委员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二 || 下一篇:城中区政协开展“委员活动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