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北门圩 张兆金 自明代洪武年间柳州城墙易以砖后,就在北门(今解北金鱼巷北端正对的街中心处)外马路两侧,逐渐形成了一个城乡贸易集市——北门圩。它经明、清、民国直到柳州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初共500多年历史,后来随着城市交通和建设需要才分散迁并他处而不复存在。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十四日来游柳州时,曾冒雨来赶这个“北城门圩市”。他在《粤西游记》中记述当时赶圩情景:“街衢雨溢成渠,圩不全集”。徐霞客在圩期的前一天,还看到离此不远的河边有四乡来赶圩的船只“鳞次而待焉”,且看到他们“圩散舟归”。其规模之大和圩日之热闹,从中亦可见一斑。当时,本地的达官显贵或名门望族如王启元、龙文光等的宅院,都在北门外今柳侯祠附近,也可想见这一带的繁华。 清代至明初,除战乱外,北门圩一直保持“三日为圩”、“日中为市”的常规集市贸易。由于平民贸易频繁,市场一直分设有猪行、肉食、鱼菜、鸡鸭行、糖酒、食品行、竹木器、柴炭、饮食等行市,一应俱全,其中尤以谷米行为大。故圩场的北面马路两侧,先后开设有好几家客栈供远客屯货住宿。平日里,圩场也有菜摊、肉摊和饮食摊。每天天未亮,雅儒、一路塘(今连塘路)、湾塘等村的菜农,都挑运蔬菜来此作早市批发。 1926年12月,柳长、柳雒公路先后修筑,出北门分别通往长安、雒容。北门外自此日臻繁荣,不少人在此占地建房屋店铺,北门圩的场地被蚕食而日渐缩小,嗣后固定的圩期遂告取消。1935年,柳州拆除城墙开辟马路,占圩场建房者更甚,连昔圩日为摆卖场地的大坪也所剩不多,故肉台、菜摊和饮食摊也移至马路西侧旁搭棚摆卖,此处也渐渐变成为依街而设的菜市,人们皆称“北门菜市”。北门圩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柳州解放后,随着人民经济和生活的不断提高,北门菜市比以前更加繁荣。六十年代初,这个菜市曾一度扩大到连塘路(今五一路)口和文惠路的西端一带,大大方便了群众。直到1963年后,这个菜市便分迁他处。
上一篇: 见证广西壮族自治区筹商及成立经过 || 下一篇:高景纯“维桑与梓”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