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柳州市军管会先后派员接管电信局、邮电局和电话局。邮电企业获得新生后,迅速恢复邮电营业。1950年,邮发合一,市内电话开办公用电话业务。1952年,邮电合并成立邮电部柳州邮电局。
解放初期,邮电员工生产热情高涨,积极投身战后重建,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提高通信质量,支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通了柳州至南宁电报传真机;架设南宁——汉口一线干线柳州至桂林段、柳州载波二站等水泥杆路;乡村电话也通到了生产大队。
60年代前半期,克服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带来的困难,邮电业务得以稳步发展,各项通信质量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史无前例的10年浩劫,使柳州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通信中断,分支机构停止营业,邮电通信处于瘫痪状态,5年出现财务亏损。1969年12月,柳州市邮电局分设为柳州市邮局和柳州专区电信局。1972年6月,广西首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在柳州开通,容量有2000门,从此结束了柳州市区使用落后的人工交换机的历史,柳州步入电话自动化时代。
1973年8月,邮、电再次合并,成立柳州地区邮电局。到1977年8月,柳州地区邮电局分设为柳州市邮电局和柳州地区邮电局。
1978年,2000门自动交换设备门号已基本占满,1300多户用户申请安装电话而无法解决,其中300多单位没有电话使用。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20多倍,而市内电话设备仅增长4.37倍,通信能力已经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给柳州电信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按照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定,国务院制定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十六字通信产业发展方针,紧接着一系列加快电信发展的政策随之出台,电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政策保障。柳州电信从此步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1979年以后,柳州至各县人工电报机电路改为电传电路。1983年,位于龙城路的电信综合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下,采取筹集用户初装费的办法,很快就将市话容量扩容至4000门,并在广西率先实现电话号码升5位。1985年,广西第一个市话分局——柳州市话三分局2000门自动交换机开通投产。1987年,安装开通电报时分复用设备。1989年开通数字微波路和无线寻呼系统。1990年柳州市市话扩容至9460门。当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的电信通信,在工业重镇柳州仍然显现出诸多不适应:柳州市仅有落后的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县局则是更为落后的“摇把子”电话,电话难装、难打,成为制约柳州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柳州市委、市政府把加快邮电建设纳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1年市政府决策立项引进柳州市第一个两万门数字程控电话,同时每年将邮电通信建设列为全市十件实事之一,为了改造市话线路又设立城市通信发展基金。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邮电员工的辛勤努力下,自“八五”以来,柳州电信几乎是一年一大步,一年一个新面貌,无论从经营规模、网络结构、技术含量和业务种类等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1991年12月4日,柳州市开通了2万门程控电话,它标志着柳州电信开始进入数字化通信的历史新阶段。1992年,柳州开通模拟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寻呼网;1994年,引进比利时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长途传输实现数字化,开通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分组交换系统并覆盖本地网所有县城;1995年,建成柳州本地电话网,程控电话覆盖到本地网所有县城,县城电话号码升至7位;1996年建成开通GSM数字移动通信网;1997年开通国际互联网,并实现乡乡通光缆,改变了落后的明线传输手段;1998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柳州乡镇通信跨越模拟式一步飞跃到数字式,直接进入现代化通信网。1999年底,柳州在全区率先建设开通小灵通网络,为柳州市民使用通信提供又一选择。2000年建成了高速宽带城域网,提供宽带互联网及计算机通信。同年12月16日,柳州电信通信指挥中心大楼落成,目前,它已成为柳州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随着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原柳州市邮电局分为电信局、邮政局、移动通信公司、国信寻呼公司。2000年8月8日,柳州市电信局改制为广西区电信公司柳州分公司。2001年完成电信主、实业分离,成立广西柳州电信实业有限公司。2003年8月25日,柳州本地网中广西区电信公司来宾电信局撤销,成立广西区电信公司来宾分公司。
2002年1月1日,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广大客户,推出中国电信1000号客户服务热线。2003年9月1日,中国电信客户服务热线1000号升位为10000号,新的客户服务号不仅接受电信业务咨询,还将融合170国内长途全自动话费查询台、180用户投诉服务台、189业务受理特服台、112电话障碍申告台的业务功能。
2004年底,中国电信确定了企业转型的战略方向,开始实施由传统基础固网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的战略转型决策。2005年,加快固网智能化改造,率先在全区完成移机不改号新业务的测试,成功推出市场。机卡分离小灵通也在当年面世并赢得用户青睐。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电信全面推进转型的关键之年。柳州电信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柳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推进企业战略转型,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城乡统筹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2006年年初,正式推出升级版114——号码百事通,首次引入了“电话搜索”的概念。同时,开始逐步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客户品牌——商务领航。年末,发布家庭客户品牌——我的e家,致力于满足家庭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以现代技术和贴心服务,真正实现“爱没有距离,家就在身边”。开通96118农村致富热线,帮助农民掌握科技信息,增收致富。全面推广农村绿色号簿,开通党员农村教育系统等,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从2007年起,推广的“全球眼”业务在平安城市、防汛监控、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建成全区规模最大的柳州“天网”项目和柳江“天网”项目;建成全区第一个公安机关扁平化视频指挥系统;开通柳州市邮政局、柳江、融水、三江县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大中专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协助新概念物流园建设视频监控网络;发展酒店完美联盟,开通数码E房;在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五菱柳机等大型企业推广呼叫中心业务;完成本地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项目881个站点建设;完成柳州“三维城市地图”二期工程;为财政局、医保中心等单位提供组网应用服务等;数字城管在建,有效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改进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城市、企业生产发展的有力帮手。积极推进“信息下乡、信息进村”,将解决市内农村边远地区通信难题作为消除数字鸿沟、建设和谐柳州的重中之重。近5年间累计投入约1个亿的资金用于行政村宽带建设,目前柳州本地六县四区有793个行政村可开通电信光纤宽带,光纤宽带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在政企信息化上,大力促进专网建设,并加快ATM网、IP城域网以及IDC机房的建设,为全市各类企业提供了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在家庭信息化上,积极实施宽带提速工程,用户速率普遍从1M提高到2M,有需求的可达到4M、8M。
2009年4月21日,中国电信3G商用发布会召开,在三大运营商中率先推出了3G业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柳州电信围绕“战略转型上水平,服务信息创一流”这一主题,将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起来,与全业务运营和3G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起来。目前中国电信3G移动信号已基本覆盖所有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重要企业单位,各企业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实现通信需求;柳州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均已经实现安全可靠的光传输网络覆盖,传输容量 2444.4个2M端口,提供互联网出口带宽达80G;光缆网络覆盖到柳州所有大中型企业,光缆容量达1272.95皮长公里。
从“摇把子”到“3G”,60年风雨兼程, 柳州电信如今正以高昂的姿态迎接着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一篇: 城中文史:八一路的由来 || 下一篇:城中文史:柳州市球迷协会的成立和发展